第79部分(第2/4 頁)
要性,談論最終消滅戰爭的必要性。您知道,我並不喜歡作這類講演……我在做的事是我不感興趣的事,只是出於道德和信念的驅使,我才這樣做。在某種意義上我是逼出來的……因此,當我在1963年得悉我已被授予諾貝爾獎時,我感到我們作出的犧牲還是值得的。”
諾貝爾和平獎使鮑林迴旋的餘地增大了,光獎金就是五萬美元——相當於他在加州理工學院三年的工資——他和愛娃立即籌劃利用這筆錢建造一個現代化的新家,以取代鹿寓牧場那所陳舊的小屋。
同時,他離開加州理工學院的打算也更加堅決了。
鮑林回到帕薩迪納那一天中午,當地報紙刊登了杜布里奇對他這位傑出而又使人頭疼的教授最近獲得的榮譽所作的反應:“諾貝爾和平獎是對鮑林博士長期來百折不撓的努力給予的崇高獎勵,他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示了核戰爭的危險以及達成禁試協議的重要性,”這位加州理工學院校長說。然而,他接下來加上了錯誤的一句:“儘管許多人不贊成他使用的某些方法和從事的某些活動,但這已清楚地證明,他對世界輿論具有重大的影響。”
鮑林正要找藉口離開加州理工學院,杜布里奇的宣告使他下了最後的決心。在鮑林的心目中,作為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唯一在世的人,一直以學校為家,這就使學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然而杜布里奇的反應卻是強調許多人認為他的“方法和活動”是錯誤的。找不到個人表示祝賀的詞句,絲毫沒有顯示出學校的自豪感。愛娃在讀到這份宣告時,幾乎肺都氣炸了;琳達打電話到校長辦公室,“用非常生氣的語調”痛斥杜布里奇對待她父親的態度。
加州理工學院其他人的反應則各不相同。鮑林研究組的人一個個笑逐顏開,他們在鮑林的辦公室上掛上了一塊標語牌——“鮑林確定了和平競賽的步伐”——大家興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暢飲香檳酒,共享大蛋糕,紛紛向鮑林表示熱烈的祝賀。科裡比誰都更清楚,鮑林為了履行自己對和平事業的承諾,在科學研究方面曾經付出過沉重的代價,因此,他走進鮑林的辦公室,默默地與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情景啊!
但是,化學系和校方卻出奇地平靜,難得聽到幾句祝賀聲,而且其中夾雜著一種敷衍的味道。更沒有跡象表明要舉行任何一種慶祝會。
社會上對鮑林得獎的反應也有很大的差異。許多左翼小報,也有幾家大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華盛頓郵報》,都表示祝賀。然而在主流報刊中,大多數一反往常而持批評的態度——在一般情況下,它們對諾貝爾獎新得主總會極盡吹捧之能事。有些報刊發表社論說,要講誰有資格得獎的話,那就是肯尼迪,他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堅持強硬的立場,教訓蘇聯人:他們最好和美國坐下來談判。肯尼迪用美國人所喜歡的方式贏得了和平:逼對手乖乖地就範。而鮑林卻相反,採用了姑息養奸的辦法,正如《紐約先驅論壇報》所稱,他“只知道舉著標語牌反戰”。《芝加哥論壇報》和《華爾街日誌》說,給鮑林發獎,實際上是對美國親共運動的獎勵。盧斯①辦的那幾家雜誌就更不像話了。例如,《時代》雜誌竟然借用鮑林這次得獎的機會,羅列了與鮑林發生過聯絡的共產黨陣線組織的名單;《生活》雜誌發表了一篇用心極為險惡的文章:“舉止怪癖的鮑林博士,作為化學家也許是出類拔萃的,但他那些荒誕不經的政治觀點卻從來就沒有受到美國輿論認真看待過。”該文最後得出結論說,這個獎“對美國來說是非常嚴重的汙辱”。在獲獎訊息宣佈以後的幾天時間內,鮑林不但沒有受到這些雜誌的吹捧,而且他不得不親自拿起筆桿給盧斯寫信,“表示我本人的氣憤和對貴刊的蔑視”。
①盧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美國雜誌發行人,建立了《時代》、《財富》和《生活》雜誌,是美國新聞史上最有勢力的人之一。
鮑林擔任過美國化學學會的主席,因此他曾期望這一團體會向他表示祝賀,但是,他又一次失望了。美國化學學會的學報對得獎的事冷眼相看,實際上採取了不予理會的態度,僅僅在一期的封底印一小段文字隱隱約約地提到了這件事,
鮑林對許多人不約而同採取的冷漠態度感到很意外,因而在感情上受到了傷害。但是,他和往常一樣,嚥下了這口氣,行動上顯得很爽快,裝出了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然而,他在內心深處卻很不平靜。得獎時喜出望外的心情,很快就為失望憂鬱的情緒所取代。無論在全國範圍內,還是在加州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