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事實上,同一地方生物的構造分歧所產生的利益,與一個個體各器官的生理分工所產生的利益是相同的——米爾恩·愛德華茲(Milne Edwards)已經詳細討論過這一問題了。沒有一個生理學家會懷疑專門消化植物性物質的胃,或專門消化肉類的胃,能夠從這些物質中吸收最多的養料。所以在任何一塊土地的一般系統中,動物和植物對於不同生活習性的分歧愈廣闊和愈完善,則能夠生活在那裡的個體數量就愈大。一組體制很少分歧的動物很難與一組構造更完全分歧的動物相競爭。例如,澳洲各類的有袋動物可以分成若干群,但彼此差異不大,正如沃特豪斯先生(Mr·waterhouse)及別人所指出的,它們隱約代表著食肉的、反芻的、齧齒的哺乳類,但它們是否能夠成功地與這些發育良好的目相競爭,是可疑的。在澳洲的哺乳動物裡,我們看到分歧過程還在早期的和不完全的發展階段中。
自然選擇透過性狀的分歧和絕滅,對一個共同祖先的後代可能發生的作用
根據上面極壓縮的討論,我們可以假定,任何一個物種的後代,在構造上愈分歧,便愈能成功,並且愈能侵入其他生物所佔據的地方。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從性狀分歧得到這種利益的原理,與自然選擇的原理和絕滅的原理結合起來之後,能起怎樣的作用。
本書所附的一張圖表,能夠幫助我們來理解這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以A到L代表這一地方的一個大屬的諸物種;假定它們的相似程度並不相等,正如自然界中的一般情形那樣,也如圖表裡用不同距離的字母所表示的那樣。我說的是一個大屬,因為在第二章已經說過,在大屬裡比在小屬裡平均有更多的物種發生變異;並且大屬裡發生變異的物種有更多數目的變種。我們還可看到,最普通的和分佈最廣的物種,比罕見的和分佈狹小的物種更多變異。假定A是普通的、分佈廣的、變異的物種,並且這個物種屬於本地的一個大屬。從A發出的不等長的、分歧散開的虛線代表它的變異的後代。假定此等變異極其微細,但其性質極分歧;假定它們不同時發生,而常常間隔一個長時間才發生;並且假定它們在發生以後能存在多久也各不相等。只有那些具有某些利益的變異才會被儲存下來,或自然地被選擇下來。這裡由性狀分歧能夠得到利益的原理的重要性便出現了;因為,一般地這就會引致最差異的或最分歧的變異(由外側虛線表示)受到自然選擇的儲存和累積。當一條虛線遇到一條橫線,在那裡就用一小數目字標出,那是假定變異的數量已得到充分的積累,因而形成一個很顯著的並在分類工作上被認為有記載價值的變種。
圖表中橫線之間的距離,代表一千或一千以上的世代。一千代以後,假定物種(A)產生了兩個很顯著的變種,名為a1和m1。這兩個變種所處的條件一般還和它們的親代發生變異時所處的條件相同,而且變異性本身是遺傳的;結果它們便同樣地具有變異的傾向,並且普通差不多像它們親代那樣地發生變異。還有,這兩個變種,只是輕微變異了的型別,所以傾向於遺傳親代(A)的優點,這些優點使其親代比本地生物在數量上更為繁盛;它們還遺傳親種所隸屬的那一屬的更為一般的優點,這些優點使這個屬在它自己的地區內成為一個大屬。所有這些條件對於新變種的產生都是有利的。
這時,如果這兩個變種仍能變異,那末它們變異的最大分歧在此後的一千代中,一般都會被儲存下來。經過這段期間後,假定在圖表中的變種a1產生了變種a2,根據分歧的原理,a2和(A)之間的差異要比a1和(A)之間的差異為大。假定m1產生兩個變種,即m2和s2,彼此不同,而和它們的共同親代(A)之間的差異更大。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步驟把這一過程延長到任何久遠的期間;有些變種,在每一千代之後,只產生一個變種,但在變異愈來愈大的條件下,有些會產生兩個或三個變種,並且有些不能產生變種。因此變種,即共同親代(A)的變異了的後代,一般會繼續增加它們的數量,並且繼續在性狀上進行分歧,在圖表中,這個過程表示到一萬代為止,在壓縮和簡單化的形式下,則到一萬四千代為止。
但我在這裡必須說明:我並非假定這種過程會像圖表中那樣有規則地進行(雖然圖表本身已多少有些不規則性),它的進行不是很規則的,而且也不是連續的,而更可能的是:每一型別在一個長時期內保持不變,然後才又發生變異。我也沒有假定,最分歧的變種必然會被儲存下來:一箇中間型別也許能夠長期存續,或者可能、也許不可能產生一個以上的變異了的後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