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無一失,但決不能馬失前蹄。有可能馬到成功,仍然要多想幾個“如果”、“但是”……咋個辦?
很有意思,1958年,艾森豪威爾正在著手進行他的回憶錄《遠征歐陸》的寫作,他體會深刻地寫道:“一項周密的作戰計劃在空間和時間上都要有伸縮餘地,這樣才能適應戰爭中不斷變化的情況,從而完成司令官指定的最終目標。”他撂下筆,非常滿意地呷一口濃濃的咖啡,兩手扳住後腦勺,回味著也許只有屢打勝仗的將軍才能寫下的這句至理名言。他當然沒有想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將軍們,亦在按照大體相同的思維邏輯,研製一項針對他以及他的不十分聽話的夥伴蔣介石的空間和時間上均頗具伸縮餘地的周密作戰計劃。
“報告”認為:
一是突然地一次進入福建現有的七個機場(內含汕頭);二是逐次的
分批進入。前一方案的好處是:一次展開力量強大,使敵人措手不及,一時難於對付,一下就緊張到頂,然後逐漸緩和下來。但是缺點有兩條:一是對國際上的震動和美蔣的刺激太大,二是從空軍部隊作戰起飛來看,在不出公海作戰的情況下,瀕海機場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很不容易對付敵人。
因此,我們認為,我軍如果先進駐連城、汕頭機場,接著進駐漳州,爾後視情況的發展,逐步地進駐沿海各機場,這樣對敵人的刺激較小,我們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均較為主動。如果能在崇安(閩北)、瑞安(浙江東南)兩地再修兩個機場,則在進駐連城、汕頭的同時或稍後一點,東面進駐崇安,瑞安,這樣更可以使空軍部隊東西兩面互相支援,更便於縱深的機場的支援。
我空軍進入福建後,應付可能發生情況變化的方案:根據敵我空中力量對比的情況看來(我有能作戰的殲擊機飛行員900名,轟炸機機組300個;
蔣幫共有能作戰的飛行員440名) ,國民黨的飛行員雖在飛行技術和飛行
經驗方面比我們好一些,但是我在數量上佔優勢,特別是政治質量同我飛
行員比較起來懸殊很大。只要我們各方面努力,力求少犯錯誤,同敵人打
起空戰來,雖然會互有勝負,然而一般說來,應該是打得過敵人的,被敵
人用空戰把我們趕出來,估計是不至於的。但是我們應該提防到敵人除進
行空戰以外,還可能使用向我福建地區甚至汕頭、上海、廣州實施轟炸的
辦法,以進行報復。因此,我們認為,在我空軍進入福建的同時,還必須
準備好實施反轟炸或以其它方式進行強烈的反擊的措施,以免使我空軍進
入福建的行動處於被動和不利的地位。因為空戰和加強地面防空火力,雖
然可以擊落一些敵機,但是不能完全阻止蔣機對我實行轟炸。我空軍去轟
炸臺灣是不適宜的,將引起更加複雜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抓住金門、
馬祖這兩條小辮子。抓住金、馬的小辮子可以有大抓和小抓兩種方法:所
謂大抓,就是組織空軍、炮兵、海軍艦艇對金門、馬祖地區進行轟炸炮擊,
打擊和封鎖敵人的補給線,造成金、馬補給的因難,甚至可以將金門、馬
祖封鎖起來,即使不用步兵登陸,也有可能將金門、馬祖敵人迫走。如果
認為採取上述方法,影響過大,尚非其時,則可以採取小抓的辦法,即用
地面炮火和魚雷快艇對馬祖進行轟擊和封鎖,廈門地區對金門只進行配合
行動,這樣做,我們認為也可以將敵人制服住。如果我們抓住金門、馬祖
兩條小辮子,估計經過幾個月的鬥爭之後,蔣介石可能為了儲存金、馬的
十一萬兵力而停止對福建地區的轟炸,然後出現的只是斷斷續續地雙方進行一些空戰的局面。
進入時間。準備工作(運輸油料、彈藥、組織指揮機構、組織通訊樞紐)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因此,最早也要到七、八月間才行。根據氣象規律,七、八月間福建地區雖然正是颱風季節,但是影響的地區主要是臺灣
海峽和福建海岸地區,如果我們分批進入,第一步進駐連城、汕頭,颱風對我影響不大,對敵人影響卻很大。
三十多年過去,再讀“報告”,能令我拍案叫絕的自然是三位年輕上將及眾僚屬的智慧和判斷力。後面戰事的發展竟與原來的預測驚人地一致和吻合,此類情節,人們好像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每每讀到,由此生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