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4/4 頁)
向風力陰晴雨雪的影響,遠距發射首發命中的可能性極小,產生偏彈反而是正常現象。這就需要前沿偵察兵一而再再而三地對炸點指示修正,直至獲得滿意的結果。
迅速準確的測定或修正,一般須有兩個以上的觀察所同時工作,炮兵稱為“交會觀察”。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三角”問題。兩個點之間,只構成“線”關係。三個點,相互才構成了“角”關係。“線”僅有長度,“角”方可定位。與人長著兩隻眼睛才能攝取物體準確影像的道理近似,交會觀察所的“左觀”和“右觀”,好比是大炮的左眼和右眼。
戰鬥打響,“眼睛”要是瞎了,開炮只能唬麻雀。“眼睛”要是患了“近視”、“遠視”、“斜視症”,炮彈只能“敲邊鼓”。
某種意義上,炮戰雙方是在打偵察兵的本事和功夫,看誰家的觀察更敏銳更準確更快捷。
沒有金鋼鑽,甭攬瓷器活。
不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甭想當偵察兵。
伴隨現代科技的飛躍發展,興起於70年代炮兵偵察射擊自動化指揮系統使炮兵發生了自二次大戰以來“最偉大的一場革命”。鐳射、紅外、雷達、聲測、熱成象等高科技偵測儀器與高速計算機的完美結合,使炮兵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首發命中”正在變成現實。例如,敵方炮彈一出膛,己方的炮瞄雷達便將它捕捉,在其運動彈道上任意尋找兩個點,計算機便可將發射它的敵方火炮座標準確求出,並同時求出己方火炮之諸元,反應竟然快到敵方炮彈尚未落地時,我們炮彈已經發射,且炸點精度不會超出10米的程度。 有專家說, 如將美軍目前裝備的“塔克法”、法軍的“阿迪拉” 、 英軍的“菲斯”、挪威的“奧丁”等最先進炮兵偵射指揮系統用於1958年,海峽雙方僅需發射各自總量1/15的炮彈,便可獲得同等效用的戰果。
1958年的偵察兵沒有趕上好時候,他們只能手把望遠鏡、方向盤、炮隊鏡、測距儀等傳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