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 頁)
很困難,基本上是固定陣地。所以,國民黨他不敢多打,打太勤了怕我們捕捉到它的精確座標。
洪建才老人說: 國民黨瞎吹牛,9月26日之後我們圍頭的海岸炮陣地都是好好的, 他一個也沒打掉,哪兒來的全部打掉?被打掉的只有二炮,時間是8月26日,我記得清清楚楚。
洪秀叢老人說: 小嶝島挖出一發沒有爆炸的203炮彈,比普通炮彈大許多,立著放,幾乎和我一般高。他這種炮當然很厲害,無名高地犧牲的那個炮班,很可能就是它作的孽。
第三, 我特別地注意到了,9月26日之後,解放軍廈門前線的炮兵火力從未減弱過,要麼不打,打則依然西風落葉怒濤驚岸。
綜合上述各點, 我得出一個基本的印象:203毫米榴彈炮的抵達,無疑增強了金門的防務, 但並未改變火力方面大陸強金門弱的總體態勢。203榴炮肯定給大陸製造過麻煩,但麻煩也肯定不像臺灣所講的那樣邪乎。以至於大陸方面對金門獲取了203榴炮這種事情明顯地重視不夠, 這同臺灣方面高得不能再高的高度重視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在人與武器之關係問題上,毛澤東與蔣介石歷來大相徑庭。最後,重視人的毛和重視武器的蔣透過幾十年的廝殺決鬥得到了答案:在武器的質和量方面均佔有絕對優勢的蔣介石在戰場上總是輸,直至輸掉了偌大一箇中國;而靠大刀梭標起家的毛澤東總是以接收蔣介石的武器裝備壯大著自己,壯大到58年的夏天讓蔣先生一同來欣賞中國戰爭史上最為壯觀的炮擊。 鑑往知來,俞大維博士理應明瞭,203榴炮的運抵,只能為那場精彩紛呈的大戲新增一朵小花絮,而完全不可能影響和改變大戲既定的程序與結局。毛澤東的指令碼中原來沒有渡海及攻金的章節,如果有,我相信,我們最終會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展覽大廳裡欣賞到203榴炮粗壯碩大的身姿。
11月8日,俞大維視察金門。
站在一座203榴炮掩體前,他說:這門炮的射口太大,須用厚鋼板擋起來。
左右道:金門沒有這樣的厚鋼板。
俞大維說:我回臺北,立即就派人送來。
很不幸, 沒過幾天,鋼板尚未送到,這門203榴炮就被來自大陸圍頭方向的一發炮彈射進射口,毀損大半。炮長身負重傷,雙目失明。
俞大維遺憾嘆息,悔怨自己未能及時將鋼板送達,一疏忽成千古恨。
臺北震驚沮喪,高層一片慼慼慘慘悽悽,悲哀如喪考妣。
戰爭心理學家認為:獨立於武器之外的旺盛士氣,方能使手中的武器發揮最大功效,創造和把握致勝的機率;過分依賴武器的心理是一種自信心不足的表現,武器一旦毀損消耗,士氣便隨之波動,敗之徵兆也。被美國人譽為“當代中國孫子”的俞大維,對此好像並不透徹地瞭解和理解。
4
黎明,小雨淅瀝,清霧迷濛,一艘從臺灣駛來的“中”字號登陸艦疾駛料羅,推浪搶灘。艙門開啟,四百餘兵士蜂擁而出,以快捷迅忽之勢躍進至安全地段。
第一個增援營抵達金門。
作戰參謀呈上將該營分發至某防區擔當二線防務之命令草擬稿。胡璉接過,飛筆簽署畢,說:“這兩日,該營可一邊明確隸屬、熟悉任務,一邊分批組織參觀專案,瞻仰革命聖蹟……”
參謀面露難色:“司令,現在共軍的炮火正打得兇邪哩。”
胡璉言出不改:“不是早就講過嘛,凡初到金門來的部隊都要先行精神教育,即便是戰時,這個規定也不可隨意棄改!”
參謀諾諾而退。
“革命聖蹟”乃胡璉治金的得意之筆。
1949年10月至1954年6月,1957年7月至1958年11月,胡璉兩度以“金防部司令官”職統領金門黨、政、軍務。兩任的施政方針為“精兵、簡政、厚生、宏教”,著眼於把金門建成反攻大陸的前進基地和跳板。他曾精心籌劃以二十萬大軍攻下四面皆山的漳(州)、泉(州)盆地,鞏固年餘,再一舉出擊拿下整個福建,威脅贛、浙,完成二次北伐中原的準備。基於此,他在金門除建設營房、興建醫院、整理港灣、開闢交通、積極訓練和裝備部隊之外,為了充實精神、振奮士氣,還安葬了陣亡將士,並且建造了英雄館式的莒光樓、豎立起無名英雄像,以“毋忘在莒”的訓示為中心,“把金門同時也塑造成一座精神堡壘”。
胡璉以物質建築的方式“宏教”,給金門留下了多處將“傳統精神”和“現實意志”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