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2/4 頁)
該明瞭它憑籍什麼保持了多年的太平無事。
有說依靠了第七艦隊對臺灣的保護。也有說大陸發生了“文革”和麵對北方的威脅。都有道理,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在同樣的戰略傑勢下,毛澤東“炮打金門”和大陸打了幾場規模並不算小的邊境自衛戰。
實際上,臺灣最可靠的安全保障,不僅在於它的外部情勢,而且更仰賴它的內部政策。
蔣家父子兩代相繼,掌控臺灣三十年,其基本“國策”可用一句最簡單的話概括:反共,但絕不反華。“反共”,使他與中共依然形同水火。但“不反華”,又使他同宿敵在許多方面存有潛在的共識,例如:深厚濃烈的大陸情結;傳統、正統的國家統一觀;不曾鬆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始終遵循的“一箇中國”原則,等等。正是這些超越了敵意的共識,令中共不會擔心國民黨的“反攻大陸”,相反,使中共感到放心,只要蔣氏父子蹲守臺灣,臺灣就沒有遺失的危險。周恩來說過:歷代反動漢奸政府,採取“寧與外人,不與家奴”政策,我們對臺灣則是“寧與家人,不與外人”。毛澤東也說過:臺灣的事情不必性急,那個島上的居民只要還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它遲早會像一隻熟透的蘋果,掉進中國這個大筐裡的。大家都認同中國,這便是臺海能夠保持數十年相對平靜的主因。臺灣有一長者高聲疾呼:“一箇中國”原則乃二位先總統留給臺灣的鎮島寶物和護身符,萬萬亂碰不得!實非虛妄之言。
事情自臺灣確立“第三代領導核心”便悄悄發生質變。
在臺灣有一則幾乎家喻戶曉的政治笑話:蔣經國逝世前若干天,抱病參加國民黨中常會,議題之一為確定“總統”繼承人。眾剛落座,經國先生肚脹,到衛生間如廁,半晌沒有出來,與會者們焦急顧盼。黨國大老俞國華起身,在外面高聲發問:“總統,誰是接班人?”裡面有氣無力答曰:“等一會。”隨即蔣氏一口痰血堵塞命門,昏厥不醒。誰想俞國華耳背竟錯聽成了“登輝”,於是,“副總統”李登輝先生順利承繼臺灣最高權柄。
雖為市井笑談,但也折射了民眾對經國先生沒有選好繼承人、便宜了老李,而老李又背離了恩公,把個臺灣攪混的怨尤和無奈。
在“李總統登輝同志”治下,島內亂象叢生:族群對立、“臺獨”公開、國民黨分裂本土化、贊成統一反成“非主流”、“務實外交”以美元開路、“爭取國際生存空間”開始了向聯合國進軍……以至鬧騰得海內外到處都在議論,加冕後的李“總統”姓“統”還是姓“獨”?
李“總統”自述心曲。在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那篇著名的談話中,他袒露襟胸,將一個男人和政治人物平時被掩蓋被壓抑的真實的另一面端給人看。當從他的嘴巴里飛出“生為臺灣人的悲哀”、“‘中國’這個詞是含糊不清的”、“國民黨在臺灣也是外來政權”、“歷史上的臺灣是無主之地”、“二十二歲之前是日本人”等等一大堆嚇人一跳的昏話,第一個驚愕和憤怒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口誅筆伐自臺灣始,迅速波及全球華人世界。登輝先生在唾液的池潭中掙扎得好累好苦。他實在怨不得旁人,既然自己非要在腦瓜正中貼明瞭標籤,縱使高唱一百多次“反臺獨”又有鳥用!
誰想,頑固老頭不思檢討,執意為之,不光有“言”,而且必“行”,罔顧各方嚴重警告,以數百萬美元買得了美國康奈爾大學之旅,在一場非常危險的遊戲中,膽大妄為地邁出了出格的第一步。當他站在美國的講壇上以絕大的滿足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宣言時,感覺裡絕對不是昔日威風八面的蔣介石,而是更像《出埃及記》中帶領以色列人建立新國的摩西。
大陸盛怒,始有軍演。既然嚼舌無用,便只能藉助大炮的語口。
事態再次證明,臺灣的未來前途安危禍福,完全在它自身。李登輝先生可以在任何一個領域背離蔣介石、蔣經國,搞“非蔣化”,但在“一箇中國”的原則問題上,絕對不可。否則,穩定兩岸關係的基石必將動搖,天下必將大亂!
1958年的“炮打”和1995年的“軍演”相同處都在最嚴厲的誓告。不同處是,前者對美蔣關係還有些把握不準,進行火力實測;後者對李登輝先生則已看得透徹,表明決不姑息。
歷史的同異,登輝先生不可不察。
2。美國仍然“杜勒斯”
在最新一輪臺海危機中,李登輝只不過扮演了闖進瓷器店惹禍大象的角色,而罪責更重的肇事者應是那個敞開了大門、故意放大象進去的傢伙。
說美國“故意”一點也不誇張。一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