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4/4 頁)
而且,二四七艦的
任務是戰鬥、運補,不拖船,艦上沒有拖船專用裝置。
不管有無能力,馮艦長一心一意拖二○一艦脫險。一大一小,一前一
後,兩艦在波濤洶湧的海上,一纜相聯,共苦同難。敵人更不放過它們,
魚雷快艇三十餘艘、炮艇十餘艘、機炮艇四十餘艘,輪番攻擊二四七艦五、
六次(注:此情節已經太離譜,如是,兩艦焉能生還?)。
二四七艦的八寸麻纜拖斷了,換成鋼纜。鋼纜再斷,最後以後錨的錨
鏈取代。
從五十三後方醫院到料羅,到臺生輪沉沒,轉二○一艦。二○一艦重
傷,轉二四七艦。醫護人員成了重傷患。傷患人數增加。轉移一次又一次,
陸軍傷患再加上海軍傷患。在敵人炮火追擊下,在敵人艦艇襲擾下,在洶
湧波濤顛簸下,重傷患一增再增,傷情火上加油,凡倖免於難的,二十一
個鐘頭以後,才到了澎湖,才真正獲救。
鄭本基艦長說:“我帶著無限悲痛的心情,攜著刻字的銅質精製香爐,
一一前往遺屬家中向他們慰唁並弔祭死者。遺屬們第一句話就問我‘艦長,
這骨灰有沒有弄錯?’我即肯定回答‘不會的,焚化是我們親手點的火,
也是我親手撿的骨灰,錯不了的。’對一個為國捐軀,壯烈成仁烈士的家
屬,我只有用一句最實在的話來回答,因為它更代表千萬句安慰的語言。”
“臺生”和“中海”上到底有多少人“壯烈成仁”?不知道。從來就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中海”的鄭艦長還能攜帶“烈士骨灰”去慰問遺屬,“臺生”的艦長跑哪去了?他和他的弟兄們沒有骨灰,同艦體一起沉入了海底,作了料羅灣的永久“居民”,無一生還。
保守的估計,兩船死亡者起碼二百,大概還遠不止此數。
“八·二四”海戰早已成為歷史的舊章,當我懷著渴望窺見真實的好奇心抖落三十載積塵、翻開披閱它時,眼前倏然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