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牙山、荊門山河谷,突然變得開闊起來,兩岸不再是“猿聲啼不住”了,而是進入“楚地闊天邊,蒼茫萬頃連”的大平原。由於長江進入平原後流經古荊州地區,所以,這段河道通稱荊江。荊江從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礬,全長423公里。其中又以藕池口為界,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下荊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全長240公里的堤岸其實只有80公里的直線距離,江水在這裡繞了16個大彎,所以,這裡有了“九曲迴腸”的說法。荊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漢平原,地勢都很低,特別是北岸的江漢平原。
舊時,長江中游沿江兩岸不斷髮生水災。近代荊江最大的一次水災發生在1935年7月。據當時出版的《荊沙水災寫真》,當時荊州城外“登時淹斃者幾達三分之二。其倖免者,或攀樹顛,或騎屋頂,或站高阜,均鴿立水中,延頸待食。不死於水者,將惡死於飢,並見有人剖人而食者。” 新中國成立以後,荊江的治理進入一個全新時代。治理的方法:一是加強荊江大堤,二是修建分蓄洪區,並將下荊江截彎取直,以分減荊江洪水,提高荊江的宣洩能力,同時計劃在上游修建水庫。
荊江之水實際上全要靠荊江大堤擋住。分洪只是不得已的保全大局的措施。
荊江大堤是江漢的屏障,座落在長江中游北岸,從江陵縣棗林崗起,至監利城南止,全長182公里,是長江堤防中最險要的堤段。江陵古城和沙市就在大堤旁邊。荊江大堤的潰口紀錄,據記載,從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352年裡,共有24次,平均15年一次。當時,一次洪災三年者。難以恢復。當地民謠說:“不懼荊州干戈起,只怕荊堤一夢終。”在荊江大堤上,南岸有所謂“荊江四口” 分流,即虎渡河口、調絃口、藕池口。松滋口向洞庭湖分流;但是,荊江北岸要比南岸低5~7米,甚至連荊江枯水位時也高於北岸地面,如沙市在大水時期,江面的船隻似乎在樓房上走過。而且,堤腳迎流頂衝而造成的崩岸相當危險。所以,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1998年8月以後,長江水位居高不下,荊江大堤由於長時間高水位浸泡,隨時有潰堤崩垸的危險。截止8月15日,湖北省累計排除險情3984 處,全省有210多萬人晝夜巡查,嚴防死守,確保長江大堤安全。為了保住這條荊江人民的生命之堤,我們英勇的抗洪軍民付出了何等的努力!
在此,我們摘錄幾個重要的搶險鏡頭。
公安縣:
8月7日,湖北公安黃金大垸潰決,萬畝良田被淹,數十萬災民中相當數量的人逃到了相鄰的海拔僅200米的黃山頭。這裡是湖北湖南兩省的交界處,黃山頭上擠滿了兩省的災民。
8月7日零點45分,湖北公安縣孟家溪大垸虎渡河右支堤嚴家臺發生決口。虎渡河是連線長江與洞庭湖的一條重要河流,孟溪大垸內有3個鄉鎮一個林場,共72個村,14。87萬人,耕地面積18。76萬畝。潰口發生後,聞訊立即出動的公安民警攔截五輛卡車,進行沉車堵險,但均被洪水沖走。由於搶堵無效,潰口在半小時內發展到30多米寬,以至寬達100 米,落差高達6米,洪水之猛烈可以想見。總面積340。43米平方公里的孟溪大垸,在這場洪水中被淹沒了四分之一。上午5點左右,22000件救生衣由三輛卡車運抵現場。5點30分,三架直升機飛臨上空,空投救生衣。6 點57分,舟橋旅300多名官兵帶著59只衝鋒舟趕到現場,迅速進行救援。據報道,這裡曾在1984年發生過潰垸,當地居民有很強的防險和自我保護意識,因此,這一次潰口以後,絕大部分災民都能及時安全地轉移。對於公安縣來講,因為這裡有荊江分洪工程。所以,入汛以後,他們還得做好分洪保全大局的思想準備。
隨著汛情的不斷發展,在分洪與否這個問題上,有關方面的壓力很大,心情極為矛盾。公安縣目前經濟發展勢頭不錯,尤其是農業方面,如果決定分洪,公安經濟在短時間內很快恢復;但如果不分洪,一旦水位暴漲而出現潰堤,那時的損失將會更為慘重。所以,荊江分洪區前線指揮部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要死保死守長江大堤,一方面實施長江分洪預案。
分洪就是在洪水期間,把河裡不能繼續容納而可能潰漫成災的洪水,分往其他河流、湖泊或窪池內,以降低河道水位,防止堤防潰口。這是一種“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分洪治水思想,是一種保全大局的做法。一般說來,分洪工程要修建分洪閘、分洪道和分(蓄)洪區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