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野��似鹹蜒饋⒌鹿�⒌ぢ蟆⒎依肌⑷鸕洹⑷鶚俊⒑5亍⒓幽麼蟆�⒏�ⅰ�<啊⑷氈盡⒍砉�約懊攔�取�
到20世紀初,當時的大國之中,只有中國和印度還在施行銀本位制。
就這樣,整個世界的紙幣體系都統一到黃金這種閃閃發光的黃色金屬上面。
也正因為世界各國的貨幣都統一到了黃金這種金屬上,每一個國家的紙幣都代表了一定的含金量,這樣的話各國貨幣的匯率也就基本固定,消除了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有利於世界貿易和商業活動的進行。
在金本位的體制之下,只有透過誠實勞動,生產真實的財富,才能換回來真金白銀,不可有那個國家有什麼特權,天天靠著借錢還能一直吃香的喝辣的,威風八面。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3。5金本位的變遷(1)
1974年7月13日,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發表了一份英國整個工業革命時代的物價統計報告。
根據長久的物價記錄資料,從1664年到1914年的250年時間裡,英國的物價始終保持著平穩而略微下降的趨勢,英鎊的購買力保持了驚人的穩定性。
如果將1664年的物價指數設定為100的話,除了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物價曾短暫地上漲到180之外,在絕大部分時間裡,英國的物價指數都低於1664年的標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的物價指數為91。
如果我們再從黃金和白銀供應這個視角來進一步考慮英國這250年的物價變化,可能能夠從更深的程度上理解我前面講過的“饅頭與米飯的道理”。
在這250年間,美洲產的黃金白銀一直源源不斷的在湧入歐洲,而且後來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南非以及澳大利亞都發現了大量的金礦,無論黃金還是白銀的產量都已經急劇增加,而英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成了貴金屬的主要湧入國之一。
即便在貨幣供應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英國還是基本保持了物價平穩,這說明了一個客觀的、不必討好誰的商品貨幣體系,即使貨幣供應量逐年自然增加,由於社會上的商品數量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本不可能會造成通貨膨脹。
因為,貴金屬再怎麼大量湧入,折算到長達250年的時間裡,其年增長率也不會超過2%,這種貨幣供應的增長是受制於貴金屬的產量,屬於有約束和節制的增長。
長期穩定的貨幣,使得小小的英倫三島,雄霸世界長達200年。
英國的現象絕對不是個例,無論是金本位制、銀本位制還是金銀複本位制,在採用商品貨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難以治理的通貨膨脹。
例如,美國在建國以後,採用金銀複本位制度時間也長達100多年,1800年美國的物價指數約為,到1913年時,物價下降到——同樣的,在這期間,因為貴金屬產量的增加,美元紙幣的供應量也是在逐漸緩慢增加。
也就是說,在整個美國工業化的鉅變時代,美國物價反而在逐漸下降!
美國一些經濟學家所提出的“合理的通貨膨脹是潤滑油”的理論,用在美國自己身上都顯然說不通,居然還被許多中國經濟學家拿來作為“重要理論”為中國的通脹辯解。
歐洲主要國家在從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經濟空前發展的關鍵時代,由於收到了貴金屬產量的約束,它們的貨幣和社會物價都非常穩定,基本上都沒有發生通貨膨脹。
法國法郎,從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貨幣穩定;
荷蘭盾,從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貨幣穩定;
瑞士法郎,從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貨幣穩定;
比利時法郎,從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貨幣穩定;
瑞典克朗,從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貨幣穩定;
德國馬克,從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貨幣穩定;
義大利里拉,從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貨幣穩定。
看看以上資料,再對比一下中外主流經濟學家們聲稱必須保證物價以一定的速度上漲否則通貨緊縮就會引起經濟衰退的理論,是不是就像聽到有人在放一個晴天霹靂般的屁?
從世界範圍內來說,如果我們把從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放到整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