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2/4 頁)
義勇軍的戰鬥力也將大打折扣。
看到眾人還在看著自己,馮華又接著說道:“我軍保住鞍山、牛莊、營口不失,倭寇在海城的第三師團仍然是一支孤軍,我們可以一邊休整,一邊派出小股部隊騷擾它的後勤補給線;還可以選一些狙擊手,專門打他們的冷槍……長此以往,同樣可以陷它於困境。”馮華的一套游擊戰、地雷戰、麻雀戰的戰術和“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理論,讓劉坤一、魏光燾、李光久和王英楷越聽越覺得新鮮,越聽越覺得佩服。
酒席宴上的氣氛隨著談話的深入越發的熱烈起來。交談之間,劉坤一對馮華分析的國內外形勢,列強的狼子野心,中日戰爭走向和對時局的看法,以及軍隊編制、訓練、武器等事項的改革,均大為歎服。
看到欽差大人對時局的話題很感興趣,馮華乘機闡述了對議和的看法,他說:“倭寇戰也好,和也好,始終是服務於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目前,倭寇在關外已失去再戰的能力;如果想從直隸登陸,面對著聶士成、徐邦道二位大人的精銳之師和羅榮光守衛的大沽炮臺,又談何容易;山東的日軍如果一路打下來,其戰線必將拉得很長,只要我軍節節抵抗再輔以我剛才所說的麻雀戰、襲擾戰,卡斷日軍的補給線,此路倭寇終會成為一支孤軍;日本國內雖然尚有後備部隊,但俱是新兵缺乏訓練與經驗,真正要投入戰爭還有待時日。再說,戰爭已經進行了這麼長時間,即使地大物博如我國都感到有些力不能支,倭寇區區彈丸小國又能好到哪去!別看他叫囂的很兇,其實亦已是強弩之末,堅持不了多久的。我軍急於求和只會助長倭寇的侵略氣焰,並且讓其得到喘息之機。”
看了一眼聽得入神的眾人,馮華接著說了下去,而且措辭更加的激烈:“妥協退讓不但出賣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是一種屈膝投降行為,而且苟安偷生的做法只會引來更多列強的窺伺。只要我大清能動員全國的力量堅持抵抗,以倭寇的國力、財力決不可能支援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勝利最終會屬於我們!”
馮華的一番話使在座眾人受到了很大的震撼,一時間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每個人對中日戰爭的發展態勢都前所未有的清晰起來。馮華髮表完自己的看法後也暗自喘了一口氣,該盡的努力都盡了,一切就看天意吧!
馮華並不是一個莽撞之人,他的這番言詞雖然看似激烈,但這其實是他根據各方資料,深入研究過在座諸人尤其是劉坤一的觀點性格後才說出來的。他明白在目前的情況下,只有爭取到劉坤一的支援和幫助,義勇軍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進而才可能在更深的程度上去影響和改變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否則振興中華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劉坤一本來就有打一場持久戰的念頭,只是思路沒有馮華這樣清晰和條理分明。聽了馮華的話,他先與在座的宋慶、吳大澂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然後點頭讚歎道:“子夏所見不凡,真是年輕有為、後生可畏啊1雖然對方比自己小三、四十歲,但劉坤一此時卻不禁生出了一種知己之感。
而吳大澂更是為吉林防軍出了這樣的人才感到高興。說起吳大澂與吉林防軍的淵源,那還得從1880年春天談起。吳大澂跟隨當時的吉林將軍銘安辦理邊防,此時正值中俄關系緊張,東北邊疆危機之時。吳大澂針對邊防廢弛,邊地空虛的狀況,與銘安聯名奏請在吉林建立防軍,並採取了自制新式火藥、移民墾荒等種種防俄措施,可以說吳大澂就是吉林防軍的締造者之一。
吳大澂摸著他那兩撇鬍須,笑吟吟地說:“子夏年輕有為,可喜可賀!十年前,與法蘭西在諒山交戰,我曾奏請皇上,請準率領吉林防軍三千赴滇、桂迎戰。如今子夏的三千防軍連戰連捷,打得倭寇屁滾尿流,為我大清國揚眉吐氣啊1
馮華以前只知道吳大澂是清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和金石學家,並不知曉他建立吉軍、加強邊防,以及與沙俄會勘邊界,據理爭回被侵之琿春黑頂子地區和反對立約將澳門歸葡萄牙管轄等一系列政治活動。聽了這些往事,他不禁肅然起敬,站立起來重新施禮:“晚輩曾有幸拜讀過恆軒(吳大澂的號)公的關於考釋古文字、權衡度量制度的大作,實在使晚輩受益不淺,但晚輩更敬仰各位前輩的愛國之舉1說著向在座幾人深深一躬。幾個老頭嘴上謙讓著,心中卻不無得意。
只有吳大澂心中有些奇怪:自己的這些東西他是幾時得見的?嗯,或許是在哪裡看到的隻言片語吧?雖然疑惑,倒也沒有深究。
要知道吳大澂的幾部著作,大多是他甲午戰敗、革職後,賦閒在家時整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