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2/4 頁)
保臺”政權,當即就得到萬餘民眾的簽名支援。他們立即篆刻了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印綬,以鼓樂為前導,上萬民眾緊隨其後,高呼“臺灣屬倭,萬眾不服”的口號,齊聚臺灣巡撫衙門,竭力挽留署理臺灣巡撫唐景崧暫攝臺政。
此前,唐景崧已經接到朝廷“署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各員,並著飭令陸續內渡”的諭令,但面對著廣場上悲情難擬,萬人慟哭的感人場面,他也不由得為臺灣百姓的愛國精神所激盪。出於一時的義憤與感動,唐景崧決定接受挽留,與臺灣士紳百姓一起共御日寇、保鄉衛土。
為了爭取國際輿論的聲援,有利於今後同侵略者周旋,6月7日,丘逢甲等人以全臺民眾的名義,會見了在臺北的歐美各國記者,釋出了《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此時,無論是從輿論上,還是組織上,臺灣民主國的籌建工作已經準備就緒。
6月8日,在臺灣撫署門前的廣場上,藍地黃虎旗在風中獵獵飄揚,廣場上刀槍林立,成千上萬的臺灣民眾聚集在這裡舉行“保臺抗倭誓師大會暨臺灣民主國成立大會”。雖然天氣非常的炎熱,但臺灣百姓的心和血卻更熱,他們決定用自己的鮮血來誓死守衛自己的家鄉。
此時,被推舉為總統的臺灣巡撫唐景崧百感交集,神情異常嚴正肅穆。從丘逢甲手裡鄭重接過臺灣民主國的大總統印綬後,他先望北闕叩了九個響頭,然後失聲痛哭!良久之後,他才面對著廣場上的數萬民眾,向全世界正式宣告臺灣民主國成立,改年號為“永清”,以示“永不背清”。並以藍地黃虎圖案為國旗,在臺北開設議院,制定了臨時憲法草案。
唐景崧就任臺灣民主國總統的儀式完畢之後,立即發表了《自主宣言》,並通電全國各省及世界各國。另外,他還向列強發出呼籲,希望得到他們的承認,準備以允許外國租借臺灣礦山、土地等權利,換取列強對臺灣的共同保護,來抵制的佔領;同時他還對臺灣的防務進行了重新佈署,除唐景崧自率一部兵力駐守臺北,總攬全臺軍政大權,並分兵把守各海口要隘外,由劉永福率另一部兵力及其親兵“七星營”駐守臺南。
在誓師大會上,副總統兼義軍統領丘逢甲振臂高呼:“臺灣軍民,義不臣倭,萬眾一心,誓不屈服,願為島國,永戴聖清!”數萬軍民齊聲宣誓,雷鳴般的怒吼,響徹了萬里海空。
駐臺灣愛國將領、臺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也釋出了《與臺民盟約》,要求在臺將士與臺灣同胞一道“誓與土地共存亡”。他還當場賦詩:“飲河枕戈看明日,磨刀勵志屬今朝”,表示不奉清廷詔令、自主抗日的決心。
同日,一份署名“全臺紳民”的《臺民公告》電文飛入京師紫禁城,公告稱:……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圖固守以待轉機……
第二部怒海潮生第十五章輕舟入津門
馮華一行人歸心似箭,當天就在張家灣匆匆登上了返回天津的糧船。雖然是順風順水,但每個人卻仍覺得舟行太慢,好在秋瑾的加入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額外的歡樂。
秋瑾本就是一個性情極為豪爽、大氣的女子,尤其是現在擺脫了不幸婚姻的束縛,她更是恢復了往昔的熱情與活潑。不僅與賀菱兒和龔芳愈發的親密無間,就是對馮華、李九杲以及那幾個侍衛也是有說有笑,絲毫也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一個柔弱的女子。而馮華在平息了心中最初的一絲煩躁之後,也再次放下了情感的羈絆,海闊天空、山高水長,一切都隨緣去吧!
一路上,帆船宿河西務,過楊村務,只不過兩日便到得天津城北面的堤頭村。為了躲過當地官員那過分熱情的歡迎所帶來地煩惱和應酬,馮華經與李九杲商議決定提前在堤頭村上岸,仍舊不聲不響地低調入津。而這一突然的行程改變,卻給馮華以後的行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不但讓已經得到馮華離京訊息、一直守候在三岔河口碼頭的天津府大小官員撲了一個空,而且也無意間躲過了一場人專門針對馮華的暗殺行動。
堤頭村位於北運河東岸,是從北倉、霍家嘴、席場村經辛莊、東西窯窪進入天津的交通要道。站在村邊高高的大堤上,直隸總督衙門旁邊的那座高達六層的瞭望塔——鎮海樓遙遙在望。
村子不大,后街一帶仍保留著“煙林罩綠,籬蔓縈青”的恬靜自然,但臨近北運河的前街卻是另一番“沽客爭渡、旅館駐足”的繁忙景象。不長的大街上,飯館、客棧、各種店鋪一應俱全,出入津門的旅客車來人往,倒也顯得熱鬧繁華。
當時,這裡是北地入津的必由之路,外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