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始人山姆·沃爾頓曾經說過:“其實我做的每一件事的方法都是從別處學來的。”
潛能開發權威安東·羅賓也曾說:“在我看來,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徑。也就是說,如果我看見有人做出讓我羨慕的成就,那麼只要我願意付出時間和努力,也可以做出相同的結果來。”
許多人能解決問題或是獲得成功,都是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並加入自己獨特的元素,從而將原本屬於他人的創意變成了自己的創意。
在大約20多年前,美國報紙曾經以“一個針孔價值百萬美元”為大標題,競相報道一個小發明。據說這一發明就是透過嫁接性模仿來獲得的。
當時,美國製糖公司每次把糖輸出到南美時,砂糖都在海運中變得潮溼,損失很大。為了克服這個缺點,他們花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邀請專家從事研究,但始終找不出一個良好的方法。
該公司有個工人,他也在動腦筋,希望能夠想出一個簡單的防潮法。後來他終於發現在糖包裝盒的角落上戳個針孔,使它通風,就能達到防潮的目的。
由於這個方法,竟然使糖橫渡大西洋而不至於潮溼了。這位工人也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報酬。
一位先生聽了這訊息之後,立即激起一股模仿的衝動,希望自己也能夠戳個洞防溼或防蒸汽,以獲得專利權,於是他便東戳西戳地開始研究。
他到處做戳孔實驗,最後竟然發現,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鑽個小孔很有價值。普通打火機注一次油只能維持10天,打孔之後,卻能一次注油保持50天之久。他馬上向政府申請專利,然後開始大量生產這樣的打火機,結果銷路極佳,賺取了大量的財富。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嫁接性模仿的思路,案例中的這位先生是不會產生這樣的發明創造的。當然,我們並不主張大家整天都去尋找各類“小孔”,而是提倡一種模仿的理念:當你發現好的想法、經驗時,你完全可以借鑑,在理解、創新之後,將其變成自己的東西。
模仿別人已有的成功辦法,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生硬照搬,不然就成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了。模仿別人,也要模仿中有創新。正如齊白石老先生教育學生時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其實,模仿本身就是創新的手段之一,創新並不排斥模仿,從成本與效率的角度看,創新中應該包含模仿。有創新性的模仿,本身也是一種創新。
有這樣一則寓言,講述了模仿不當的危害性:
一個人到樹林裡砍倒一棵樹,並動手把它鋸成木板。他在鋸樹的時候,把樹幹的一頭擱在樹墩上,自己騎在樹幹上;還往鋸開的縫隙裡打一個楔子,然後再鋸,過了一會兒,又把楔子拔出來,再打進一個新地方。
一隻猴子坐在一棵樹上看著他幹這一切,心想:原來伐木如此簡單。
這人幹累了,就躺下來打盹。猴子見是機會,從樹上飛快地爬下來,也騎到樹幹上,模仿著人的動作鋸起樹來。可是,當猴子要拔出楔子時,樹一合攏,夾住了它的尾巴。
猴子疼得尖聲大叫,它極力掙扎,把人給吵醒了,最後被人用繩子捆了起來。
所以,模仿也要有創新,不能機械照搬,依葫蘆畫瓢。解決問題的竅門,在於你會不會把別人的方法正確地拿來使用,生搬硬套式的模仿,只會弄巧成拙。成功的模仿,要針對具體問題,對前人經驗靈活地選取。同時,不能只滿足於模仿,要透過模仿漸進式地實施創新。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向別人尋求幫助(1)
一個星期六的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箱裡玩耍,忽然,他在玩具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很大的岩石。小傢伙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他手腳並用,岩石便被他連推帶挖地弄到了箱子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箱子的邊板。
小男孩憋足了力氣,手推、肩擠、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衝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箱子裡,還不小心砸傷了自己的手指。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
這時父親走了過來,問他為什麼哭。小男孩說:“石頭太重了!我已經想盡所有的辦法,可還是不能搬動它。”
“不對,兒子,”父親認真地糾正道,“你還沒有想盡所有的辦法——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說著,父親彎下腰,輕鬆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箱子。
在所有的辦法當中,有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