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曹丕這一系列舉動,看似輕率幼稚,卻是會被時人稱頌的義士品德。即使伏壽今日不在場,這種行為很快也會傳到她耳朵裡,然後會對這公私分明、親仇明辨的少年平添更多好感,多贊他一句吧。
到底還是個孩子,劉協心想,隨即又苦笑著搖了搖頭,自己可沒什麼資格嘲笑曹丕。昨天他一時衝動信口胡言,伏壽再也沒理過他,早上也沒陪著上朝。他到現在也不知道,伏壽最後那句要把他送回河內的話,到底是氣話還是……
“陛下,朝議可否繼續進行?”荀彧連問了數遍,劉協才反應過來。他連忙跪直身軀,示意繼續進行。
劉協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都被下面的趙彥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那一雙眼睛有若鷹隼,無比精確地捕捉皇帝任何一處細微的肌肉牽動,並牢牢記在心中。在接下來漫長的日子裡,這些影像將會在趙彥的記憶裡反覆比對,分析,直到找出最深處的不同。
雖然有曹丕意外的攪局,但當日朝議本身並無任何懸念,只是簡單地通報了董承叛亂的經過,宣佈了張繡軍的正式合流。除此以外,沒有涉及任何獎懲賞罰——畢竟這是漢室的小朝廷,真正的決策,還得要曹公的司空府來決定才行。
孔融照例站出來唱起了反調,要求荀彧和滿寵不得輕慢罪臣,須按三公予以禮遇。這個要求照例被忽視了。孔融又要求親自參加審訊,這也被荀彧婉拒。
散朝之後,孔融追上司徒趙溫,把他攔到了宮門前。楊彪已倒,董承敗亡,如今雒陽系的最高領袖,就是這一位老資格的趙溫。
“董承已敗,子柔你有何打算?”孔融直言不諱地問道。
趙溫揉了揉太陽穴,有些心力憔悴地回答:“事已至此,荀令君已答應不追究其他人責任。漢室薪火,能留一點是一點吧。”
孔融知道趙溫這個人忠心是有的,但是缺乏魄力和主見,要不然也不會貴為三公,卻沒多少人把他當回事。他看看左右無人,攙著白髮蒼蒼的趙溫走到一處僻靜之地:“子柔,楊公、董公雖不在,朝中還得有人與曹公相持才行。不然曹氏得寸進尺,乘勢進逼,再無迴旋之地啊。”
“現在你還想引火燒身?”趙溫瞪大了眼睛。
孔融不滿道:“您當年面斥李傕的勇氣,如今都跑到哪裡去了?”趙溫面色有些尷尬,他幾次想掙開孔融,卻被後者死死拽住。
“聽著,子柔,我不是讓你現在拿起劍來去刺殺曹操,而是希望你幫我做一件事,一件小事。”
可惜這句話絲毫不能平復趙溫的驚疑,孔融這張大嘴巴盡人皆知,他說的大事,可能是小事——比如釀酒;他說的小事,反而可能是要掉腦袋的大事。孔融看到他不信任的眼神,反而笑了:“你知道麼?我聽說,荀令君在給陛下上經學,講的是《尚書》中的《鹹有一德》章。”
趙溫掙扎的動作停住了,他皺起了眉頭:“《鹹有一德》?”
“《鹹有一德》。”
“可是這章不是早已散佚了麼?”趙溫也是個治經典的人,這些常識都知道。
“誰讓咱們的荀令君,骨子裡也是古文一派呢……”孔融眯起眼睛。
漢初之時,博士伏生儲存下了《尚書》二十九篇,用隸書抄寫,時稱今文;後來魯恭王拆孔子故宅,在其中發現《尚書》,以先秦六國文字寫就,共三十五篇,稱古文。從此儒學分為兩派,今文派對古文《尚書》頗多抵制,不承認多出來的那十六篇是真的;古文派也對今文《尚書》不屑一顧,認為來路不夠正統。
從此今、古相攻如仇,紛爭不斷。光武以來,兩派爭端越演越烈,無論鄉野大儒還是朝廷高官,就連皇帝也經常被牽涉進這兩派的爭鬥之中,學術歧見,有甚於父仇。
一直到鄭玄出世,他雖師從馬融,古文派出身,卻融匯今、古之長,鍛成“鄭學”,爭論才稍微平息。可始終有那麼一批死硬分子,堅持不肯妥協。
《鹹有一德》屬於古文尚書篇章,鄭玄曾公開宣佈是篇散佚,可許多古文派儒生拒絕承認,認為鄭玄這是對古文派的背叛。他們為證明鄭玄錯了,紛紛有篇章獻出,然則真偽難辨。
荀彧向皇帝宣講這所謂的《鹹有一德》,顯然是想在學術上重新確立古文一派的優勢,壓倒鄭學和今文派——這些人不光想從政治上取得優勢,學術上都不肯放過。
“但這又能怎麼樣呢?”趙溫反問。這是亂世,沉甸甸的長矛,一次可以刺穿十幾卷經書。
孔融拍拍他的肩膀,一臉神秘莫測:“當初我為北海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