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請幫我寫封推薦函。”
那麼也許他第一次找人幫忙時就會吃閉門羹。
切記!要說服他人,就要先找出對方關心或在意的事情,並且讓對方和你產生共鳴,這是佯守實攻的第一步。
然後再觀察對方熱心的程度,探知對方的想法,最後讓他了解並支援你的行動,這是第二步。只要走到這兩步,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許多催眠師經常運用這種策略來說服對方,直到最後完全控制對方的思維。
通常,催眠師會對被催眠者說:
“現在你已經心無雜念了。”
“現在你腦中空空洞洞,沒有什麼事來干擾你。”
“你感到眼皮很重。”
“你已經快要進入睡眠狀態了。”
“閉上眼睛,這樣就睡著了。閉上眼睛。”
被催眠者被催眠師一步步地引導著,不知不覺中便服從他的指令,然後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人的大腦運作和處理語言的過程都有一種慣性,利用這種慣性,在一系列只能用“是”來回答的問題中,隱藏一個你想要他回答的問題,這樣就能得到你所要的回應。
如果你想邀請你的女朋友星期天陪你去探望父母,然而她基於某些理由不跟你去,這時你可以運用這種“催眠說話術”來和她鬥智。
這時,你可以先說:“下禮拜我去你家,好嗎?”
“好啊!”
“有部電影聽說很好看,不如我們一起去看吧?”
“好啊!”
“我們將來一定要孝順父母。”
“好啊!”
“明天我們一起去看我父母吧!”
“好啊!”
通常,對方順口回答之後,才會發覺中了你的圈套。
你略施小計俘虜了她,事後最好再多說一些好話,讓她滿心甜蜜地跟你去見你父母。我想,任何一位女性,這時都無法再堅持她的意見。
世紀《聖經》辯論會
魯斯頓法官原本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因為審判史庫柏斯案而名聲大噪。生活在20年代的美國人大概不會忘記,是一名能言善辯的律師,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那位著名的律師就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律師:克萊倫斯丹諾。
那一次丹諾的辯論使審判地點改變了三次,第四次改在法庭外的草地上進行,上萬名聽眾的笑聲、喝彩聲和興奮的動作,自前幾次的樓面、地板轉移到青翠的草坪上面。
沒有人在意那些被糟蹋不堪的植物,連環保專家和終生疾呼“還我綠色地球”的激進分子,也因沉迷於辯論者精湛的語言技巧而將“環保意識”暫時拋於腦後。
“這麼盛況空前的場面,似乎是丹諾在睡夢中預先設計的。”
魯斯頓法官不無妒意地想著。
這一次,丹諾是和頗富名氣的布萊安辯論,布萊安是一位研究《聖經》的專家,他坐在冷硬而細長的板凳上,開始用扇子驅趕蚊子。
丹諾這次採取的戰略,還是讓控方處在被告的位置,此種戰略不僅使審判顯得生動,並且也能扭轉不利的情形。
法庭前幾次都不允許丹諾提出科學性的佐證,以支援“進化論”的存在證據,所以他只有讓被告站在證人席上,試圖破壞對於《聖經》的字義解釋。
丹諾用一貫平靜的語氣問道:
“你對於《聖經》有相當的研究,不是嗎?布萊安先生?”
“是的!”布萊安回答,“我研究它大約有五十年之久。”
“你認為《聖經》中的內容,都應該依字面解釋嗎?”
“我認為《聖經》中的一切,都應按照原來所寫的予以承認,有些部分則是以例證的方式表現。”
丹諾問道:“當你讀到鯨魚吞下約拿時,你又是如何解釋呢?”
“當我讀到一條大魚吞下約拿時,我相信確有其事!正如我相信上帝既可以造人,也可以造出一條鯨魚,並且使魚和人做出上帝想看到的事。奇蹟都是很容易被人相信的。”
“你是說這種奇蹟讓人很容易接受嗎?”丹諾微笑著問。
“先生,對你而言也許很難。但對我來說則容易得多!”布萊安回答。
此時魯斯頓法官大發脾氣,他認為丹諾顯然想將問題引入歧途,但丹諾沒有理會他那雙惱火的眼睛,繼續問道:
“布萊安先生,你相信約書亞能使太陽靜止不動嗎?”
“我相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