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都深有體會。在大街上,一位熟人彬彬有禮地牽了牽嘴角向我們遞過來一個過於矜持的笑容,為什麼使我們那麼膩煩,寧肯轉過臉去向一座塑像大喊一聲早安?在宴會上,一位客人伸出手來以示友好卻又在相握之際繃直了手指以示淡然,為什麼使我們那麼噁心,以至恨不得到水池邊把手洗個乾淨?
另一個比較俗的辦法是貼上友情。既不拉幫結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
降低朋友的標準,擴大友情的範圍,一團和氣,廣種博收。非常需要友情,又不太信任友情,試圖用數量的堆積來抵拒荒涼。這是一件非常勞累的事,哪一份邀請都要接受,哪一聲招呼都要反應,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結果,哪一個朋友都沒有把他當作知己。如此大的聯絡網路難免出現種種麻煩,他不知如何表態,又沒有協調的能力,於是經常目光遊移,語氣閃爍,模稜兩可,不能不被任何一方都懷疑、都看輕。這樣的人大多不是壞人,不做什麼壞事,朋友間出現裂縫他去粘貼上貼,朋友對自己產生了隔閡他也粘貼上貼,最終他在內心也對這種友情產生了苦澀的疑惑,沒有別的辦法,也只能在自己的內心粘貼上貼。永遠是滿面笑容,永遠是行色匆匆,卻永遠沒有搞清:友情究竟是什麼?
強者捆紮友情,雅者淡化友情,俗者貼上友情,都是為了防範友情的破碎,但看來看去,沒有一個是好辦法。原因可能在於,這些辦法都過分依賴技術性手段,而技術性手段一旦進入感情領域,總沒有好結果。
我認為,在友情領域要防範的,不是友情自身的破碎,而是邪惡的侵入。邪惡一旦侵入,會使整個友情繫統產生基元性的蛻變,其後果遠比破碎嚴重。這種情形,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交錯了朋友。不是錯在一次兩次的失約、失信上,而是錯在人之為人的本質上。本質相反而又成了朋友,那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結束這種本來就不應建立的友誼,要麼漸漸改變自己的本質。可惜的是,很多善良的人選擇的是後者。我曾調查過數量不小的犯罪記錄,發現有很大一部分人犯罪,都是從交錯朋友開始的。他們在鐵窗裡的懺悔,更多的不是屬於刑事,而是屬於友情方面。其實,這樣的懺悔又豈止在大牆之內?
邪惡侵入,觸及友情領域一個本體性的悖論,很難躲避得開。友情在本性上是缺少防衛機制的,而問題恰恰就出在這一點上。幾盅濃茶淡酒,半夕說古道今,便相見恨晚,頓成知己,而所謂知己,第一特徵是毫無戒心,一見傾心,不再遺忘;第二特徵是彼此可以關起門來,言人前之不敢言,吐平日之不便吐,越是陰晦隱秘越是貼心。因此,這似乎是一個天生的想入非非的空間,許多在正常情況下不願意接觸的人和事就在這裡扭合在一起。事實證明,一旦扭合,要擺脫十分困難。那種雜亂的組接系統成了一種隱性嗜好,不見得有多少實利目的卻能在關鍵時刻左右行止。為什麼極富智慧的大學者因為幾撥老朋友的來訪而終於成了漢奸?為什麼從未失算的大企業家只為了向某個朋友顯示一點什麼便一瀉千里?而更多的則是,一次錯交渾身惹腥,一個惡友半世受累,一著錯棋步步皆輸。產生這些後果,原因眾多,但其間肯定有一個原因是為了友情,容忍了邪惡。心中也曾不安,但又怕落一個疏遠朋友、背棄友情的話柄,結果,友情成了通向邪惡的柺杖。
由此更加明白,萬不能把防範友情的破碎當成一個目的。該破碎的讓它破碎,毫不足惜;雖然沒有破碎卻發現與自己生命的高貴內質有嚴重牴牾,也要做破碎化處理。羅丹說,什麼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東西。我們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鑿掉那些異己的、卻以朋友名義貼附著的雜質。不鑿掉,就沒有一個像模像樣的自己。
心理陷阱
該破碎的友情常被我們捆紮、粘合著,而不該破碎的友情卻又常常被我們捏碎了。兩種情況都是悲劇,但不該破碎的友情是那麼珍貴,它居然被我們親手捏碎,這對人類良知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提起這個令人傷心的話題,我們眼前會出現遠遠近近一系列酸楚的畫面。兩位寫盡了人間友情的大作家,不知讓世上多少讀者領悟了互愛的真諦,而他們自己也曾在艱難歲月裡相濡以沫,誰能想得到,他們的最後年月卻是友情的徹底破碎。我曾在十多年前與其中一位長談,那麼善於遣字造句的文學大師在友情的怪圈前只知忿然訴說,完全失去了分析能力。我當時想,友情看來真是天地間最難說清楚的事情。還有兩位與他們同時的文壇前輩,其中一位還是我的同鄉,他們有一千條理由成為好友卻居然在同一面旗幟下成了敵人,有你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