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部分(第3/4 頁)
並田地。
宋璟上書正是為了此事。
強行拆遷不法的寺觀,或者規定寺觀可以佔有的田地數量與人口數量,對多餘的田地與百姓進行徵收稅務。
李威也首肯了。
魏元忠卻不是這樣想,這十年來,國家在發展,有目可睹,然而為了防止吞併擴大,是用了許多手段,緩和阻止擴大吞併,佔有水利的矛盾,但是放的地區終是太遠,還是自家門口好啊。
甚至還有人產生這樣的想法,一朝帝王一朝臣,現在君主好了,若是下一代呢?資源還是抓在手中的好。於是這十年皇帝與君臣,對各大戶豪強地主,多次鬥智鬥法,軟的方法用過了,硬的手段也使過了。
某些方面,也產生了一些恩怨。儘管有許多人大發其財,可人心,總是滿足不了的。
這時候再與宗教界發生一些矛盾,不是很有利。將心中想法說出來,又道:“反正陛下正是年當益壯之時,此舉必將實施,否則也是國家一大弊端之一。可不能在這時候實施,最少緩上十年。正如膿包,小時,用小刀割出,既痛,又沒有這個必要。一旦長大,用小刀割之,不但不痛,反而連根撥除。”
也就是現在割,反對的聲音大,不理解的百姓也會多。讓它發展,發展到一定地步,它的惡劣,對國家的影響,大家都看到了,再來一個風暴措施。大家也沒就沒有話說了。
李威沉思了一下,說道:“準。”
然後又道:“狄卿,魏卿,既然你們來了,朕與你們說一件事。朕想對新羅與倭國用兵。”
這兩個國家打打停停,打了十幾年,民不聊生,積壓了巨大的矛盾。李威感到似乎到了能動手的時候。再說,這些年,朝廷又訓練了一萬多正規的海軍。多是用來查巡諸島,或者清剿一些海盜,有時候也幫助海客,殲滅一些島嶼上敵對的勢力。有了跨海作戰的經驗。
狄仁傑皺了一下眉頭,說道:“陛下,為什麼要始終想殲滅這兩個國家?”
在他認為,沒有這個必要。
一個在海外,打了這麼多年,也有了一個認識,它不是南海諸島的土著人,十分兇悍,想要奪下來,很吃力。一個同樣強悍,都不需要這十年來證明,所居之所十分偏冷。這兩個國家都打殘成這種地步,對唐朝沒有大的威脅,從戰略上來說,沒有必須吃下這兩個國家。
“狄卿,大食的歷史,你也知道的。它原先僅有多大地盤,所居的地方水澤少,多是沙漠戈壁地帶,只是幾十年的擴張,佔了多大的疆域?國家內亂,生生分成了兩個哈里發政權,互相內毆,可就是這樣,我朝佔下了馬克蘭與信德之地,經歷了多少場戰役,犧牲了多少將士,才迫使大食人做出妥協的?”
但不能這樣說。拜占庭新主君查士丁尼二世很無能,導致了拜占庭進攻不力,將唐朝的負擔加重。若不是教廷為李威所勾引,不停的發動聖戰,承負了一部分壓力,大食人就是馬克蘭、信德等地,也不願意給唐朝佔領。但反過來,若是拜占庭有作為,都有可能真的將大馬士革藉機攻佔下來。
唐朝雖發動了多次進攻,其實說到底,還是實戰練兵性質的,打得很偷機。犧牲的最多是波斯人,其次是河中與吐火羅各國的將士。
“他們之間很相似,倭國與新羅沒有狂熱宗教的支援,然而生性頑強,團結,學習謙遜,兇殘。朕說過北方遊牧民族的危害,但只要保持技術的發展,最終有可能會在兩三百年後,出現一些粗糙的熱武器,那麼北方遊牧民族的馬上優勢就會喪失。新羅與倭國不同,他們好學,只要安定下來,就能想方設法,向我國學習知識。不怕一個民族強悍,就怕一個民族強悍又團結,又能謙虛學習。無論那一個民族保持這三樣優點,都會很可怕。”
狄仁傑與魏元忠思考了下,李威這句話說得很不假的。與唐朝交好的,或者臣服的國家很多,比如說南海諸國,他們只是夜郎自大,狂妄無知,看到唐朝先進,從來就沒有做過追求。新羅與倭國呢,倭國居然漂洋過海,派學生前來唐朝學習唐朝的優秀文化。
三人默契了配合了多少年,李威一看他們表情,知道他們領悟過來,沒有多說。
魏元忠思索了一下說道:“但臣以為還是最好等到五年後。五年後大的水利工程基本告一段落,國家財政能喘上一口氣,而過了五年,對方兩個國家會變得更加羸弱,也利於我們發起進攻。而且眼下還有兩場兵事要發起,雖不大,可多面作戰,終是不利。”
於好的進諫,李威從來都是納諫如流的。又問道:“那個默啜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