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4/4 頁)
會發生什麼情況?陸梁二人做了表率,為何各位如此仇視?”
“此乃禮度,朝廷這一年多有藉助重視商賈之舉。臣只是恐此往,教化**。”一個官員從席間站了起來說。
“教化**麼?孤思量思量,對了,協助朝廷將糧食不遠千里萬里,押向關中,這是錯的。”
“殿下,此沒有錯,只是朝廷為何要封賞官爵?”
“也對,談利皆是不好,天下已經大治,王化了,或者孤改日向父皇母后進諫,說天下大治了,朝廷官員都不需要俸祿賞賜,就能自主地替國家辦好事。孤不知如何書寫,你替我書寫如何。國家不需要向官員發放俸祿,一年倒是省下許多經費。”
陸馬與梁金柱聽到這裡,不顧席間壓仰的氣氛,低頭失笑。
這個大臣卻不知如何回答。李威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糾葛,繼續說道:“大凶之年,不是年年有之,此乃特事特辦。雖有些薄賞,卻開了義舉。士大夫未必都是好的,也要看上古經義薰陶,商賈重利輕義,更要王化之。或者不協助朝廷,將糧食留在家中囤積居奇,發災害財,是好的?嗯,難怪,孤倒看到不少大戶人家,非是商賈,確實是這樣做的。最好,老百姓餓得紛紛揭竿而起,推翻了朝廷。反正各位出自名mén望族,朝廷能倒,各位mén閥卻不會倒。就象周瑜對孫權說,吳國諸臣降魏,依是官員,可主公降魏會有什麼下場?”
戴大帽子,誰怕誰?
這一句就有些誅心了。
席間沉默一片。
其實雙方都說得有些不對,以現在的唐朝,全面放開商業,不大可能,帶來的弊端,確實無法預測。但只是在地皮上打主意,就是兩稅法實施後,唐朝一年斂財達到兩千多萬緡,也沒有解決唐朝最基本的問題,苦的還是最窮的一群百姓。
諫官諫得有些狠,李威大帽子壓得有些大。可是李威見好就收,話音緩和一些,又說道:“梁金柱與陸馬二人皆在此,各位可以問他們,他們只是想做些義舉,感謝父皇與母后,也許會想官爵,可曾求過?只是一個名字,何必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