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4/4 頁)
“參見殿下,我們去少林寺進香。”
去少林寺進香?那麼巧?看著扮成男生,臉上塗著汙垢的徐儷,大家心中再次感到好笑。也是無輒,太子可以去少林寺進香祈福,為什麼不能讓她去少林寺進香?
“那兩個對句可是你寫的?”
“正是,殿下,你可對出來了?”很期盼的表情。
“對出來如何,對不出如何?這些對句鑽研文字遊戲,已失了文是述意的真義。縱然難度更高的對句,也不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或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得雋永。落下乘了。”
也不一定如此,不過讓百姓傳揚的名對,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義的。這一點頗象現在的賦文,一味追求對仗押韻,於是用一些華麗空洞無味的詞藻堆砌,看上去朗朗上口,好文章卻是很少。即使是後代編集古文精選時,選擇的大多是駢文沒有盛行前,或者韓柳之後古文運動的文章,這段駢文風氣盛行時文章選擇的都只有幾篇。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何處?”徐儷先是失望,但隱隱知道有可能太子知道答案了,不然不會這麼說的。可立即被這一句吸引。海內存知己,是知道的,太原王家的王勃寫的。很有才華的一個人,十五六歲就授於了朝散郎,十七歲授於李威老二李賢王府侍讀,侍讀等於半個先生,再說李賢本身才華就很了不起。但兩年後,老二李賢與老三李顯鬥雞,他興致勃勃寫了一篇朗朗入口的《檄英王雞》,鬥雞亦無不可,可李治一聽惱了,你這是挑我兒子不和嘛,一下子趕出王府了。但前面一句,徐儷卻是沒有聽說過。
“無可奉告。”解釋這一句,必須將晏殊那首《浣溪紗》顯擺出來,說不定又要傳揚天下,斂名都來不及了,再顯擺?
知道對句是徐儷留下的,也知道是虛驚一場,於是大隊人馬再次開撥。
徐儷與丫環蓴兒將馬討了回來,已經捉住了,就大大方方在後面吊著。李威也無輒,就不是便裝出行,也不能不容許大道上不走別人,大不了需隔開一段安全的距離。
不過天色快晚了,李威心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