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但我的目的是要激起你的感情。面對那些告你狀的人,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損害你的名譽。但不管你做什麼,請記住:博士絕對地相信你,你一定不要使他感到失望,而是要證明你決不辜負他的信任和熱愛。”
你的忠實的朋友,
R.S.(宋慶齡英文名字的縮寫)
“又,博士想見你,要你明天下午隨便什麼時間來一趟。——R.S。”
朱卓文這件事情的結局如何,沒有材料說明。這封信所顯示的慶齡的性格是很清楚的。文雅,但絕非軟弱。對所信任的人充滿熱情。在原則問題上堅定不移。一個鼓勵別人在困難面前不要退避的戰士。
對公款分文不沾、私生活極端儉樸,孫中山和宋慶齡無論在當權的時候、還是在流亡的時候,始終如此。他們的一個朋友的女兒①,在到廣州大元帥府去看望他們時曾問道,為什麼他們房間裡不裝紗窗以防蚊蠅。慶齡告訴她,“孫伯伯沒有錢”。他們又不允許用公款來裝修自己的住處。他們留她吃便飯,她見他們吃得很簡單、很省。在儀態上,“孫博士平易近人,也很文雅。同他們兩人在一起,我感到很自在——一種毫無拘束的感覺,絲毫不覺得是同‘高階’人士在一起。”
①古斯塔爾·阿曼著《孫逸仙的遺教》(英文),第108—109頁。
她還接著說,“孫夫人很美。別以為只有男人才喜歡看美麗的女人,女人也同樣喜歡看。”
(七)犯難北上:為了團結和鬥爭
1924年秋,南方的革命在北方引起了一次強烈的迴響。被稱為“基督將軍”的馮玉祥控制了北京,趕走了由“豬仔議員”賄選出來的“總統”曹錕,還捎帶著把已經退位的清帝溥儀逐出了紫禁城。體格魁梧的馮玉祥是行伍出身,一個民粹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同帝國主義沒有瓜葛。當時他剛同一位有進步傾向的基督教女青年會幹事結婚。①他對原來的上司直係軍閥吳佩孚發動了一次突然的反抗,然後進軍首都,將所部易名為“國民軍”,並聯合吳佩孚的對頭、奉系軍閥張作霖和現已年老的皖系軍閥段棋瑞,組成一個政府。他取得張、段同意,邀請孫中山北上,共商和平統一大計。孫中山雖對此不抱幻想,但還是同意北上。他覺得舉行這樣一次談判不會有什麼損失,而且隨著全國民族和民主情緒的高漲,可以藉此使全國振奮起來。但有一點他決不妥協,即統一的目的是為了取消軍閥主義和同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召開國民會議是必需的。
①據1987年在北京對年逾八旬的徐英(瓊·徐)的訪問。徐英(弗蘭克司徒夫人)是一度為國民黨左派及中國基督教界名人的徐謙(喬治·徐)之女。他們父女倆風雲變幻的生活反映了中國的萬花筒式的變化。徐謙(1871—1940)安徽歙縣人,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法部參事,成為中國現代第一位法官,曾主持對汪精衛企圖謀刺攝政王一案的審判。但
後來他自己也參加了國民黨,曾任司法部長。他的女兒在中國的美國教會大學上學,本世紀20年代曾在北京參加一次遭到警察開槍鎮壓的學生反帝反軍閥示威遊行。後經蘇聯協助離開北京並赴蘇聯政治避難。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登“永豐”艦啟程北上。這條忠誠的軍艦三年前在抵抗陳炯明叛軍和援救孫氏夫婦脫險中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它又要在革命高漲的形勢下,送他們登上去首都的旅程,到那裡去同朋友們會商、同敵人們談判。他們在黃埔軍校作短暫停留,受到全校師生熱烈歡迎和歡送。這次活動是由周恩來組織的,孫中山發表了講話。
動身的前一天,在各界歡送會上,孫中山說,他這次北上的目的是“拿革命主義去宣傳”。他還勉勵大家“同心協力把廣東的基礎弄得很鞏固,做一個革命的好策源地”,“並且要把北伐軍前進到武漢,和北方響應。”①同軍閥談判沒有實力作後盾是不行的。
①馮玉祥夫人李德全以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長,馮於建國前的1948年去世。
孫中山和宋慶齡在香港換乘客輪於11月17日抵達上海。他們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1922年他們回到上海時實際上是作為逃亡者回來的,這次完全不同了。他們是在革命力量正在加強的形勢下,為了統一和和平而來的。他們在莫里哀路寓所住了四天,同支持者們就召開國民會議的問題進行商討。
上海最有地位的英國報紙《字林西報》對孫中山的“歡迎”,卻同當時中國民眾的情緒完全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