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止因俄兵撤退後白俄反對赤俄陰謀與抵抗行為之發生,以及釀成較現在尤為嚴重之局面。”(日本支援的白衛軍確曾控制外蒙並對西伯利亞發動襲擊,後來紅軍開進才將之擊敗。)①
①《列寧選集》英文版第44卷中列有列寧致越飛的7封函電,索引中越飛的名字出現17次,45卷索引中出現9次。
在會談結束時,越飛說他將去日本作短期勾留,表面上是到一處溫泉去療養。實際上,雙方都覺得要進一步談判國民黨同蘇聯合作的細節,在外國的一處溫泉,比在軍閥和帝國主義特務充斥的上海,更方便些。所以孫中山也派他的親密助手廖仲愷以“療養”為名,到日本熱海去同越飛繼續會談,以便把許多具體事項確定下來。
越飛同時也在尋求日本對蘇聯的承認。在孫中山方面,他也對他的一些日本老關係做工作,要他們贊成對蘇聯的承認。他過去曾經希望把日本(及其泛亞細亞情緒)從帝國主義擴張的道路上拉轉來,走上幫助亞洲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的道路。他現在為使日本承認蘇聯而作的努力,同他這個原有的希望是一致的。但他也明確要求得到保證,任何蘇日之間的協定都不會不利於中國。
總的說來,同越飛的會談反映了蘇聯和中國革命的共同利益——這是主要的,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的一些不同看法——這是次要的。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他們之間並沒有發生像某些西方人或蔣介石的國民黨後來所說的那樣的情況:越飛要把共產主義或共產黨的理論強加給孫中山,而孫中山則予以抵制,《孫文一越飛宣言》第一段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僵局。
關於另外一種正好相反的說法,同樣沒有任何證據。這種說法當時曾由右派的宣傳家們大肆鼓吹,他們把孫中山說成放棄了他自己的所有主張,俯首帖耳地接受蘇聯人的主意,認為他們的優秀智慧,毋容置疑。事實上,孫中山尖銳地批駁了越飛提出的某些觀點、有力地表述了他自己的觀點——革命的調子不是比越飛低而是比他高。當然,越飛受到他本國政府外交戰略的約束,對這一戰略的某些方面孫中山曾直接予以批評。
所有這些方面在最近發現的孫中山致越飛的兩封信①中都得到了反映。1922年8月25日,孫中山在上海會見了越飛從北京派來的代表,並接受了他所轉交的越飛於8月22日的信函。8月27日孫覆信,由此開始了他們的通訊往來。越飛給孫的信迄今未見,在這次發現的孫中山致越飛的兩封信中,有兩點是明白的,即:他要同蘇聯建立合作的決心以及他對自己的論點的堅持。還有一層含意也是清楚的——最瞭解中國現實的還是中國人。
①以上《孫文—越飛宣言》引文據《孫中山全集》第7卷(1923.1—1923.6),第51—52頁。宣言中提到的“中東鐵路”為我國東北地區自哈爾濱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的鐵路線舊稱,原為沙俄修築(1897—1903年),1905年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段為日本佔領,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後,長春以北段由中蘇合辦,仍稱中東鐵路。
這兩封信中的第一封就是孫中山在1922年8月27日給越飛的覆信。信的開頭說,“您本月22日的一封十分令人感興趣的來函已經收到。貴國政府派閣下這樣一位享有盛譽的政治家來我國,我表示非常高興。”下面主要是談論了越飛來信中所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從孫的答覆中推斷的)。
一個問題是越飛想同當時由北洋軍閥把持的北京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對此,孫直言不諱地表示不同意:
“我必須告訴您,北京政府完全沒有骨氣,十分軟弱無力,因此說現在的政府是某些列強的代理人,也並不過分……眾所周知,某些列強不願在他們自己能夠將經濟投降條件強加在莫斯科身上之前中國同俄國達成協議,同時,它們也不歡迎在我們之間出現任何達成協議的前景,因為這種前景顯然會使中國擺脫它們的政治經濟控制。只有把中國的重要利益置於各個列強利益之上的中國政府,才能使這兩個國家相互完全瞭解。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勸您等待,直到我重新建立北京政府……”
另一個雙方有不同意見的問題是對東北軍閥張作霖的態度。孫中山正在尋求同張結盟,反對由張的對手吳佩孚控制的北京政府。
當時在蘇維埃政府及共產國際的許多人中,在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一部分人中,都認為吳佩孚要掌握整個國家的權力,從而能統一全國,為進一步的發展創造一個必要的客觀條件。從階級分析來說,吳被說成代表中國資產階級——正在走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