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的戰爭最終在1652年以保皇黨軍隊被徹底擊敗而告結束。
由於戰爭已經結束,建立了一個新政府的時機應該到來了,但是還存在著實行立憲政體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的有生之年從未得到解決。這位清教徒將軍能夠領導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軍隊贏得勝利,但是他的威望卻不足以解決他的支持者中間存在著的社會衝突,不足以使他們對一部新憲法取得一致意見。這些社會衝突和宗教衝突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宗教衝突使新教徒內部四分五裂並且同羅馬天主教劃清了界限。
當克倫威爾開始執政時,1640年組成的議會所保留的成員都屬於一個數目不多、無代表性、過於激進的少數派,即所謂的殘餘議會。起初克倫威爾想要透過談判來進行新的選舉,但是當談判破裂時,他就用武力解散了殘餘議會(1653年4月20日)。從那時起直到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為止,曾先後成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採用了兩部不同的憲法,但都未能發揮作用。在此整個期間,克倫威爾靠軍隊的支援來維繫統治,實際上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但是他多次試圖建立民主政體和堅持拒絕別人給他加冕,其目的是表明他不想實行獨裁統治,他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的支持者們建立不出一種切實可行的政體。
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使用護國主的頭銜統治著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在這五年期間,他在不列顛建成了大體完好的政體和井然有序的行政機構。他改善了粗暴的法律,扶持文化教育。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再來英格蘭定居,在那裡實行他們自己的宗教(他們在三個多世紀以前被國王愛德華一世驅逐出境)。克倫威爾推行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於1658年因患瘧疾在倫敦去世。
克倫威爾的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位,但是他統治的時間極為短暫。1660年查理二世恢復王位。奧利弗·克倫威爾的遺體被掘出來吊在絞刑架上。這種報復的行徑並不能掩蓋實行君主專制主義的鬥爭已經失敗的事實。查理二世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不想同議會至高無上的權力相抗衡。當他的繼承人詹姆斯二世企圖恢復君主專制主義時,頃刻間就被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給廢除了王位。革命的結果與克倫威爾1640年的期望恰好相同── 一種君主立憲制,國王明確地服從議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從奧利弗·克倫威爾去世以來,他的品格成為了人們爭論不休的物件。許多評論家指責他是偽君子,指出他雖然總是在口頭上贊成議會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反對獨斷專行的統治,但是在事實上卻建立了一種軍事獨裁統治。大多數人卻認為,雖然克倫威爾在局面失控的情況下不得不實行獨裁統治,但他對民主政體的獻身精神是十分真誠的。據人們評述說他從不偏激,從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獨裁統治。他的統治通常是溫厚寬容的。
我們應該怎樣估價克倫威爾對歷史的總的影響呢?當然他的重要作用就在於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英國內戰中打敗了保皇黨軍隊。既然在克倫威爾初露鋒芒之前的戰爭的初期,議會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敗,看來要是沒有他,這支軍隊完全有可能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克倫威爾勝利的結果使民主政體在英國得到了持續和鞏固。
人們不應該把這看作是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事件。在十七世紀,歐洲大部地區都正在朝著更強大的君主專制主義的方向發展;民主政體在英國的勝利是逆總的歷史趨勢而出現的事件,在隨後的年月裡,英國民主政體的榜樣對法國啟蒙運動、法國革命和最終在西歐建立民主政體都是一個重要因素。還有顯而易見的是,民主勢力在英國的勝利對於在美國以及英國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建立民主政體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英國在世界上只是個彈丸之地,但是民主政體卻從英國湧向世界的其他某些範圍不小的地區。
如果不是哲學家約翰·洛克對於英國和美國建立民主制度也做出了幾乎同等貢獻的話,奧利弗·克倫威爾在本冊中的名次還要高些。克倫威爾基本上是一個實幹家,洛克則是一個思想家,因而很難估計他倆的相對重要性。根據洛克時代的才智狀況來看,即使沒有他本人,與之非常近似的政治思想也許會有人不久就會提出來。但是假如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很可能在英國內戰中失敗。
48。約翰·洛克
公元1632~公元1704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