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頁)
偏激。同樣雖然瑪哈維拉從未親自談過神,但是透過與印度教的接觸,還是表現了對神的某種崇拜。由於瑪哈維拉沒有著作,因此耆那教可能就不可避免地從印度教中吸收了某些成份,但是耆那教對印度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耆那教在道德上反對用動物作祭品,反對吃肉食,這似乎對印度教的習慣也有顯著的影響。而且耆那教的非暴力學說還不斷地影響著印度的思想,甚至直到近代還是如此。例如,甘地就強烈地受到耆那教哲學家世利瑪維·拉伽強德拉(1867—1900)學說的影響,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一代宗師,即一位精神導師。
耆那教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數非常眾多的團體,今天在整個印度也只有二百六十萬個教徒。這聽起來並未佔世界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如果把2500多年間耆那教徒加起來計算,其數目是相當大的。在評價瑪哈維拉的影響時,耆那教對其教徒一生所產生巨大的、連續性的影響,甚至也許會比大多數別的宗教對其教徒的影響還要大。
注:
①羯磨;梵文Karma的音譯,意譯為“業”或“辦事”。佛教名詞。指僧團按照戒律的規定,處理僧侶個人或僧團事物的各種活動。如受戒羯磨、懺悔羯磨等。在律藏裡有專門的“比丘羯磨”、“比丘尼羯磨”,並有各種“羯磨”、“羯磨法”,以作為僧團活動的準則。《四分律行事鈔》捲上一:“《明瞭論疏》翻為業也。所作是業,亦翻為所作。《百論》雲事也。若約義求,翻為辦事,謂施造遂法,必有成濟之功焉。”
②不害:梵文Ahimsā意譯。佛教名詞。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謂以慈悲為懷,不害眾生。《大乘廣五蘊論》“云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為性。謂由悲故,不害群生。是無瞋分,不損惱為業。”
100。尼爾斯·玻爾
公元1885~公元1962
原子結構學說之父尼爾斯·亨利·戴維·玻爾於1885年出生在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191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不久他前往英國劍橋,在以發現電子而聞名的科學家J·J·湯普森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幾個月後玻爾來到曼徹斯特與在幾年前發現電子核的歐內斯特·盧瑟福共同從事研究。是盧瑟福提出了原子中心有一個重核,周圍有電子,而大部分是空間。這與從前的學說相反。玻爾很快就發展了自己嶄新的原子結構學說,他那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論原子和分子結構》於1913年發表在《哲學雜誌》上。
玻爾學說指出原子就象一個微型的太陽系,電子在重核周圍的軌道上旋轉。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差別就在於經典物理學定律認為行星軌道的大小可以是任意的,而玻爾假定原子的電子只能在某些大小確定的軌道上旋轉,只有軌道半徑使整個原子的全部角動量是普朗克常數的倍數時才有可能,而中介值則不行。每個確定的軌道都具有與其相關的確定能量。當一個電子從一個確定的軌道躍遷到另一個確定的軌道時,輻射出來的光的頻率就等於能量的變化再除以普朗克常數。
玻爾學說代表著對經典物理學說的一次徹底突破。一些富於想象力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迅即稱頌玻爾的論文是一部傑作,雖然起初有許多其他人對新學說提出了質疑。玻爾學說經受住了關鍵性的檢驗,圓滿解釋了氫原子光譜。長期以來人們就知道氫氣遇高溫時就開始進行光輻射。但是它輻射的光並不包括所有顏色的光,而只包括某些頻率非常固定的光。玻爾原子學說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在於它從幾個簡單的假說出發,以驚人的準確性解釋了氫原子輻射的所有譜線(顏色)的精確長度。而且玻爾學說預示有更多的譜線存在,這些譜線以前並未觀察到,而不久就被實驗所證實。此外玻爾原子結構學說第一次明確地解釋了原子為什麼具有它們所有的體積。由於具備這些令人信服的證據;玻爾學說很快就被公認。1922年,玻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20年哥本哈根成立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玻爾就任所長。在他的指導下,眾多才華橫溢的青年科學家紛至沓來,使該所很快就成為世界上主要科研中心之一。
但是與此同時,玻爾的原子結構學說也陷入了困境。主要問題在於玻爾學說雖然成功地解釋了只有一個電子的原子(如氫原子)的光譜,但是它不能正確地預示出其它原子的光譜。有些科學家對玻爾學說在解釋氫原子方面的絕對成功深受啟發,企圖對它稍加修正就能解釋較重原子的光譜。玻爾首先認識到稍加修正仍無濟於事,必須要徹底加以修正。他本人雖有天才卻沒能找到解決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