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的殊死鬥爭。有一次他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做了幾年攝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攝政王位。從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穩固。
1689年的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歐落後幾百年。到處盛行著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牧師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
1697至1698年間,彼得到西歐作了一次長途旅行,一次為他隨後的統治定下了基調的旅行。彼得此行率領了一個大約由250人組成的“龐大的使團”。由於彼得使用了一個假名(魯尤特爾·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許多否則就無法看到的事物。在這次旅行期間,他為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了一個時期的船長,還在英國造船廠工作過,在普魯士學過射擊。他走訪工廠、學校、博物館、軍火庫,甚至還參加了英國議會舉行的一屆會議。總之,他盡了最大的努力學習西方的文化、科學、工業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彼得返回俄國,為了使俄國國家現代化和西方化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改革。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他在整個在位期間都鼓勵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他的統治下,城鎮的規模擴大了,資產階級在數量上有了增長,擴大了影響。
彼得在統治期間建立了第一支規模可觀的俄國海軍,並且按西方的形式對軍隊進行改編,配備軍服和現代火器,實行西方式的軍事訓練法。彼得也使俄國的民政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包括一項明智的改革,即提升公務員要根據其工作表現,而不是其世襲地位。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佈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菸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可想而知,彼得認為俄國正教會是一股落後的、反動的勢力。彼得成功地對正教會實行了部分改組,並在很大的程度上獲得了對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國創辦非宗教學校,鼓勵發展科學。他還引進了儒略曆,並使俄文字母現代化。在他的統治期間,俄國創辦了第一家報紙。
除了所有這些內務改革外,彼得還對外交政策實行改革,這對未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他的領導下,俄國在南部與土耳其交戰,在北部與瑞典交戰。與土耳其初戰告捷,於1696年攻克了亞速港,從而在某方面來說給俄國開闢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統治晚期,土耳其在戰鬥中佔了上風,1711年他被迫把亞速港交還給土耳其。
同瑞典作戰的整個局勢幾乎與同土耳其作戰的情形正相反;俄國人初戰失利,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1700年,俄國與丹麥和薩克森結盟同瑞典展開了一場戰爭,當時瑞典是一個主要的軍事強國(波蘭後來也對瑞典宣戰)。1700年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這次戰役之後,瑞典國王就把注意力轉向其他敵人。與此同時,彼得重建俄國軍隊。瑞典和俄國再次交戰,1907年瑞典軍隊在波爾塔瓦徹底失敗。
俄國透過戰爭吞併的領土大體上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芬蘭附近的一片重要領土。雖然征服的領土並不很大但卻很重要,因為它給俄國提供了巴爾幹海上的一個出口,因而提供了一個“瞭望歐洲的視窗”。彼得在涅瓦河兩岸,即在征服瑞典所獲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聖彼得堡(今稱列寧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從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國與西歐交往的主要地點。
彼得推行的許多國內政策和多次展開的對外戰爭當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不可避免地要強行增收賦稅。高稅收和改革本身激怒了許多俄國人,出現了幾起叛亂事件,但是都被彼得無情地鎮壓下去了。雖然彼得在自己的鼎盛時期就有許多敵手,但是今天西方和共產黨的史學家們都一致認為彼得是俄國沙皇中最偉大的沙皇。
彼得儀表非凡:高大魁梧(至少有6尺6寸),精力充沛,瀟灑歡快。但是他時常發脾氣,飲酒過度時就大發雷霆。彼得除了政治和軍事才能外,還對射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