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在他的著作中還把原罪和性慾的概念聯絡在一起。
在奧古斯丁的一生期間,羅馬帝國正在迅速衰落。事實上在公元410年羅馬市遭到了艾拉瑞克①所率的西哥特人的洗劫。留在羅馬的異教徒自然想要藉此機會懲罰羅馬人,因為他們為了基督教的利益而拋棄了古代的眾神。聖·奧古斯丁最著名的一書《論上帝之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針對這種指責為基督教所做的辯護。但在該書中還包含著一種完整的歷史觀,一種後來對歐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歷史觀。奧古斯丁表述的觀點認為羅馬帝國無足輕重,羅馬市和地球上的其他任何城市都是根本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上帝之城”的發展──換言之即人類精神的進步。基督教理所應當是實行這種進步的媒介(在基督之外不存在著拯救)。因此可以這樣說,無論皇帝是異教徒、基督徒或是野蠻人都沒有羅馬教皇和基督教重要。
雖然奧古斯丁沒有采取決定性的措施,但是他提出的論點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世的統治者應從屬於羅馬教皇。中世紀的羅馬教皇為從他的教說中所得出的這個結論而感到高興。因此他的教說為教會和國家之間的長期鬥爭打下了根基,歐洲歷史在許多世紀中都有這一斗爭的特點。
奧古斯丁的著作是使希臘哲學的某些方面傳入中世紀歐洲的一個因素。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對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又透過奧古斯丁影響著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我們至今還會饒有興致地注意到:笛卡爾提出過著名的論斷“我思我在”,奧古斯丁也提出過隱含這一論斷的思想,當然兩者的說法各異。
奧古斯丁是黑暗時代之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基督教神學家,從所有的主流方面來看,他的著作使基督教學說在整個中世紀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他是一位傑出的拉丁教父②。他的著作在牧師中擁有廣泛的讀者。他的有關拯救、性、原罪以及許多其他觀點都產生過相應的影響。許多後來的天主教神學家如聖·托馬斯·阿奎奈以及新教徒領袖如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受過他的強烈影響。
公元430年奧古斯丁在河馬去世,終年76歲。當時一個侵略過搖搖欲墜的羅馬帝國的野蠻部落──旺達爾人正在包圍著河馬市。幾個月以後,他們攻克了該市,幾乎把全城都焚為灰燼;然而奧古斯丁圖書館和大教堂卻安然無恙。
註釋:
①艾拉瑞克(370?-410):西多哥王。於410年成為日耳曼民族征服羅馬的第一位人物。
②拉丁教父:基督教西派教會的教父,用拉丁文寫作,故稱。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安布羅斯和哲羅姆等。
54。馬克斯·普朗克
公元1858~公元1947
1900年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在科學界一鳴驚人。這一假說認為幅射能(即光波能)不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的形式,而是由小微粒組成的。他把這種小微粒叫做量子。普朗克的假說與經典的光學說和電磁學說相對立,使物理學發生了一場革命,使人們對物質性和放射性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
普朗克於1858年出生在德國的基爾市。他先後就讀於柏林大學和慕尼黑大學,二十一歲時在慕尼黑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他一時曾在慕尼黑大學和基爾大學任教,1889年任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28年70歲退休為止。
和其他幾位科學家一樣,普朗克對黑體幅射問題也很感興趣,黑體幅射是描述給絕對黑體加熱來做電磁幅射的術語(絕對黑體是不反射任何光而完全吸收所遇見光的物體)。實驗物理學家們甚至在普朗克著手研究這個問題之前就對這樣的物體幅射做過認真的測量。普朗克取得的第一項成就是提出了一個用來正確描繪黑體幅射的相當複雜的代數公式。這個代數式完美地概述了實驗資料,在今天理論物理學上仍常常使用。但是卻有一個問題:公認的物理學定律預示存在著一個完全不同的公式。
普朗克對這個問題沉思默想,終於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學說:幅射能只能以普朗克稱為量子這個基本單位的整倍數形式幅射出來。根據普朗克學說,一個光量子的大小取決於光的頻率(即顏色)且與一個物理量成正比。普朗克把這個物理量縮寫為h,現在被稱為普朗克常數。普朗克假說與當時流行的物理概念完全對立,但是他卻利用這一假說在理論上準確地推導了正確的黑體幅射公式。
普朗克假說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因此若不是他以頑固保守的物理學家而著稱,他的假說無疑會被當作一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