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4/4 頁)
點。
廈門位於海運大港泉州以南80公里,東控臺灣海峽,由此乘船出發,溯季風可北至日本,南下東南亞。為當時清國第三大港,僅次於長江口的上海和外貿大港廣州。泉州府同知在此開府,專治廈門。
自清代三藩戰爭和對臺灣鄭氏的戰爭以來,廈門就成為東南的軍事重鎮,福建水師在清代中前期戰功最著,故而也是規模最大的,超過了廣東和浙江水師。
顏伯燾直轄的總督標水師左營戰船二艘。
提督標分中、左、右、前、後五營,中營戰船九艘,左營八艘,右營八艘,前營十艘,後營十艘。
金門協分左右二營,左營戰船九艘,右營九艘,
海壇協左營戰船十艘,右營八艘。
閩安協左營戰船七艘,右營七艘。
福寧鎮左營戰船十艘。烽火營戰船十一艘。
南澳鎮戰船十艘。銅山營戰船十一艘。
臺灣協標中營戰船十九艘,左營十四艘。右營十六艘。
澎湖協標左營戰十七艘,右營十六艘,艋牛���乃搖�
以上各類戰船總計兩百五十一艘,載炮千餘門
顏伯燾根據他聽聞的廣東九龍、官湧海戰的經驗,將各個鎮協都集中到廈門、金門附近,由水師提督竇振彪統一轄制。
“英夷堅船利炮,萬萬不可海上爭雄。只能據炮臺而守,以路制海。”關天培在1839年官湧之戰後的總結,已經傳遍清國水師,顏伯燾據此,也加大了建設炮臺的力度。
鄧梃楨在任的時候,在廈門南岸修建了沙袋炮臺,設炮268門,部署防兵1600名,協勇1300名。
顏伯燾是看不上沙包炮臺的,他在去年年底,就請餉50萬兩,以修建炮臺,道光帝對他甚是寵信,依言照給。
福建南部盛產花崗岩,顏伯燾就以此做材料,徵發民夫萬餘人,修起了一座五里長(約1。6公里),高一丈(約三米多一點),厚小一丈(約兩米六)的石壁,石壁上設新築大炮100位。在石壁的外側,設有覆土,以加強韌性。
石壁內,設有兵房,供守軍棲息。
除了廈門南岸的石壁主陣地,在石壁兩側的延伸陣地,鼓浪嶼,嶼仔尾修建的多座炮臺,使得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