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開始真正的訓練?”
“明天。夠快了吧?”克拉克問。
“是的,長官。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是用夜鷹式直升機練習,還是其他型別的直升機?”
“這我們還沒有決定。”約翰承認道。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每架直升機給我的感覺都不同,會影響我執行任務,”馬洛伊提出他的看法,“我會比較擅長其中的一型,像休伊式直升機,我就開得不錯;可是這種直升機比較吵,不容易潛伏接近目標。至於其他的直升機,我就必須花時間去熟悉,才能完全操控自如。”馬洛伊還沒提到他也需要時間去熟悉儀表板;事實上,全世界根本沒有兩架儀表板配置完全相同的飛機;這是自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以來,就讓飛行員相當頭大的問題。“當行動展開後,只要一起飛,就是在冒生命危險━━我的以及其他人的命━━因此我寧可把危險減到最低。我一向非常小心,你知道嗎?”
“我今天就來解決這個問題。”克拉克保證。
“很好。”馬洛伊點點頭,走向休息室。
波卜夫在離住處不遠的一家義大利餐廳享用晚餐後,回到房間,並抽起一根雪茄;他待會兒還有工作要做。波卜夫得到幾卷新聞報導的錄影帶,是關於他所唆使的兩起恐怖份子攻擊行動;他需要好好研究失敗的原因。在有關這兩次事件的報導中,記者都是用德語報導━━一則帶有瑞士口音,而另一則則帶有奧地利口音。他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遙控器,不時倒轉回去看看是否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仔細研究錄影帶的內容,訓練自己默記每一項細節。
其中最有意思的部份就是警方的突擊小組,看他們如何以乾淨俐落的行動解決這兩次事件。
錄影帶的畫質很差,因為電視的畫面並非高解析度,再加上現場光線不足,而且又是從二百公尺以外拍攝的。在第一卷錄影帶裡━━也就是伯恩事件━━突擊小組的成員身穿黑色服裝,行動迅速熟練;當他們分別從左、右方潛入時,動作是如此細膩、充滿自己的風格,不禁讓波卜夫聯想到芭蕾舞……接著就是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襲行動。爆炸聲響起,攝影機鏡頭也隨之晃動━━因為攝影師非常容易被爆炸聲嚇到。由於突擊小組的槍裝了消音器,因此聽不到子彈的射擊聲,那些恐怖份子也無法從聲音來判斷攻擊來自何處。不過,在這次事件中,這倒沒那麼重要,因為恐怖份子在還沒來得及聽音辨位之前就已經全掛了。突擊行動與職業運動大同小異,都必須嚴格遵守遊戲規則,因此當行動在數秒鐘內結束之後,突擊小組就撤出現場,由伯恩市警方接手清理現場。身穿黑衣的突擊小組成員行動俐落,就像戰場上計程車兵;他們沒有彼此握手慶賀或其他誇張的動作,因為他們已經太習慣處理這種事件了,甚至沒有人點起一根菸……不,有個人抽起了菸斗。接下來就是當地評論家所作的膚淺討論,談論這支菁英警察部隊,以及他們如何拯救屋內的人質等。波卜夫站起來,換了另一卷錄影帶。
維也納行動的鏡頭角度更差,因為受限於房子建築本身的關係━━不過實際上那是一棟相當不錯的房子。另外,當地警方嚴格限制電視報導的範圍,而記者們也一點都沒有逾矩,因此對波卜夫來說,這卷帶子完全沒有幫助。鏡頭單調地拍著房子的正面,而記者則不斷地重複說著同樣的內容,告訴觀眾由於警方封鎖現場,所以無法有詳盡的報導。然後,鏡頭還是拍到了車輛的移動,可以看見奧地利突擊小組抵達現場。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們原本是穿著便服,到了現場才迅速換上突擊小組的綠色制服……不,是在黑色制服外再扣件綠色外套。這有什麼意義呢?突擊小組中有兩名成員手持裝有瞄準鏡的來福槍,迅速鑽進車子裡,大概是要被載到房子後面去。突擊小組隊長身材並不高大,波卜夫覺得他與伯恩事件的隊長十分相像;他站在遠處研究資料,波卜夫百分之百肯定那是房子和附近地形的地圖,或是行動計畫。午夜前,所有成員都從畫面上消失,只有路燈大放光明,以及一名毫無概念的記者在報導著沒有常識的臆測。過了午夜,突然從遠處傳來一聲槍響,接著又有兩聲槍響,然後是一片寂靜,鏡頭內出現身著制服的警察快速地展開行動,其中大約有二十名手持輕機槍跑到前門。記者報導警方突然採取行動━━這種事不用說,誰都看得出來。接下來他便說了一大堆廢話,最後才宣稱所有人質平安無事,而罪犯則被全數擊斃。過了一會兒,身著綠、黑色制服的突擊小組再度現身。和伯恩事件一樣,沒有人流露出興奮之情。突擊小組中有人抽起菸斗,收好武器,走向車子;另一個人則與便衣警察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