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痛經貼的發明和商業價值(3)(第1/2 頁)
(全文閱讀)
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身在異國他鄉,能遇上本國同胞,當然是分外情切。尤其是在印國這種地方,華人華商的足跡相對涉足較少。不像歐美地區,華人遍地都是,有些國家甚至早已形成了成熟的華人社群。
駱志遠望著於中醫微笑道:“我的確是從國內來,剛到蒙麥城,現在蒙麥大學醫學院擔任訪問學者。老兄,這幾味藥咱們店裡應該有吧?”
駱志遠說話間掃了一眼前面擺放整齊的傳統的紅色清漆中藥櫃,探手將自己寫就的方子遞了過去。
於中醫低頭掃了一眼,然後又驚訝地抬頭望著駱志遠道:“老弟,你這種配伍我還真是頭一次遇上,你難道不怕出現問題啊?”
於中醫指了指駱志遠藥方上的兩味藥。
當應用一種藥物療效不佳時,就需要選擇其他的藥物進行合理的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
配伍既能照顧複雜病情,又可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因而被廣泛採用。西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最早總結了中醫配伍用藥的規律,指出:“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時視之。”
功效相似的同類藥物合用後,可以起協同作用而增強原有藥物的療效。如全蠍、蜈蚣同是平肝熄風藥,二藥合用能明顯提高止痙定搐的作用;麻黃、桂枝同用,增強了發汗解表的功效;銀花、連翹同用,增強了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此為相須。
兩類藥性、作用不同的藥物,主輔相配後,輔藥可以助主藥提高功效。如黃芪配茯苓治脾虛水腫,黃芪為健脾利水的主藥,茯苓淡滲利溼,可以增強黃芪利尿消腫的作用;又如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為清胃洩火的主藥,牛膝活血消腫、引火下行,可以增強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此為相使。
兩種藥物合用後,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或功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甘遂畏大棗,大棗可以抑制甘遂攻伐脾胃的毒副作用,使其峻下而免傷脾胃。半夏畏生薑,生薑可以抑制生半夏刺激黏膜的毒副作用,更好地發揮半夏降逆止嘔的療效。此為相畏。
除了上述兩種之外,還有相殺和相反。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相反就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
駱志遠開在同一個方子上的兩味藥的配伍,在於中醫看來就近乎相反的配伍禁忌了。有一定的毒性,雖然毒性不一定很大,但終歸是不利於病人身體健康的。
於中醫的眸光中閃爍著某種質疑。
駱志遠笑了笑:“老兄,一般來說,這種配伍是有問題的,但特殊情況下,卻可以輕劑量使用,具備相應的療效。”
於中醫搖了搖頭:“老弟,咱們是骨肉同胞,既然你也是中醫,那麼我建議你不要輕易嘗試,萬一出了問題,得不償失。尤其是咱們人在國外,這要是用在外國人身上出了毛病,可是要惹上大麻煩的。”
於中醫是一番好意和善意。
駱志遠微笑點頭:“多謝老兄的指點,不過我還是想請老兄按照劑量幫我抓一批藥。”
於中醫深深凝望著駱志遠,輕嘆一聲:“算了,既然老弟不聽勸,那麼,我也就不多說了。”
說完,於中醫揮揮手示意等候在一旁的診所工作人員,按方給駱志遠抓藥。
等候抓藥的過程中,駱志遠隨意跟於中醫聊了兩句。聽說駱志遠在國內的身份是中醫藥大學的副教授,於中醫暗暗皺眉,心說這年輕人看上去似乎懂一點皮毛中醫,這樣的人也能當上中醫藥大學的副教授,還跑到印國來當訪問學者?天!這是不是太離譜了。
駱志遠看出了對方的不信任,卻也沒有往深裡解釋。有些事,其實解釋多了也於事無補。
抓完藥,駱志遠又從診所購買了煎藥的砂鍋、烤爐、藥臼等中藥配置器具,然後就與卡特里娜離開了。在返回蒙麥大學的半道上,駱志遠看到一家藥店,就拜託卡特里娜進去幫他買了兩盒普通的醫用紗布。
卡特里娜非常好奇,但卻沒有多問。她知道問,駱志遠也不會細說——當然,說了她也不懂。
回到蒙麥大學的公寓宿舍,駱志遠開始忙活起來。
他先是將幾味藥材搗碎研成粉末狀,然後又加入少許水進行煎熬,直至熬成濃稠的藥汁,才算罷休。在這過程中,卡特里娜一直在默默地幫忙,只看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