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楚間軍事形勢的重大轉折。對於張楚政權來說,乘風雲突變之勢,一舉攻入咸陽消滅秦帝國的可能前景,宛若電光幻影轉瞬即逝。從此以後,張楚軍失去進取之力,節節敗退,不久就被消滅。與此相對,秦帝國由此贏得了喘息的時間,從猝不及防的慌亂中清醒過來,得以動員集結秦軍,開始東進反擊,一時轉危為安。古往今來,同情張楚陳勝者,無不為周文軍停留不進惋惜。讀書論史者,往往批評周文未能迅速揮軍西進,犯了重大的軍事決策錯誤。
周文軍的這種錯誤,用現代戰史上的成例來比況的話,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敦刻爾克之戰。1940年5月,閃電橫掃歐洲的德軍主力,將一敗塗地的英法聯軍追逼到加來海峽的敦刻爾克。五十公里寬的險惡海岸,四十萬聯軍絕路逢生的唯一希望,就是乘船渡海撤退到英國。對於聯軍來說,他們最緊迫的需要,就是時間,那怕是一分一時一天。奇怪的是,5月24日,已經逼近敦刻爾克、即將切斷聯軍退路的德軍裝甲部隊突然停止了前進,直到5月27日方才恢復進攻。三天的時間裡,英法聯軍從混亂中鎮靜下來,構築起固守海岸的防線,撤退計劃得以緊急實行。6月4日,德軍攻克敦刻爾克,四萬聯軍後衛部隊被俘,然而,三十三萬聯軍主力已經順利撤退到英國。正是這支儲存下來的有生力量,成為爾後聯軍重建的根本。敦刻爾克之戰,也由此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由盛而衰的轉折。
虹←橋←書←吧←BOOK。← 第63節:第五章章邯撐危局(5)
戰爭是藝術,千載難逢的戰機,轉瞬即逝。敦刻爾克戰役,德軍為何突然停止前進,由此喪失全殲英法聯軍的戰機?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5月24日希特勒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至於希特勒為什麼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至今仍然是未解的歷史之謎。有研究者說是出於德軍統帥部對進軍過於快速的裝甲部隊的擔心;也有研究者說是出於希特勒希望與英國作政治交涉的失誤。不管原因何在,歷史性的錯誤已經鑄成。
我追究秦末的歷史到戲水周文,聯想古今,感慨萬端之餘,每每心存疑慮。周文其人,是陳勝政權中難得的軍事人材。戰國末年,他在項燕軍做視日,身為作戰參謀參加過秦楚大戰;吳廣軍滎陽受阻,他出奇策,領奇兵,一舉攻下函谷關,集結數十萬大軍抵達戲水東岸,充分顯示了他傑出的軍事才能。抵達戲水以後,迅速揮軍西進,一舉攻克咸陽,正是周文既定的戰略目標,豈能有止軍不進、貽誤戰機的稍許躊躇?合理地推想,周文軍之所以未能渡過戲水西進,不是不進,而是不能;之所以不能,當是遭遇到了無法西進的意外阻擋。
司馬遷記載周文軍在戲水停留的事情,主要見於《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說:周文〃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對於這段重大史實,僅僅用了聊聊十六個字。據這十六個字所言,周文一邊進軍一邊擴大軍隊,一直抵達函谷關,擁有戰車千乘,兵士數十萬,進而抵達戲水,駐軍於此。對於周文軍為何在驪山停留不進,完全沒有交代,緊接著就說章邯請準二世赦免驪山的刑徒和奴隸,編入軍隊擊敗周文,周文軍退出函谷關。
周文攻破函谷關抵達戲水與秦軍大戰,是在二世元年九月。戲水戰敗後退出函谷關,在曹陽(今河南陝縣西南)與秦軍又戰,戰敗,是在二世二年十一月。退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再與秦軍激戰,兵敗自殺,是在曹陽之戰後的十餘天。三個月間,秦楚間數十萬大軍三次大戰,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史記》僅僅用了八十餘字記載這段史事的流程,對於具體的戰況,完全沒有提及,特別是關於秦軍的情況,除了主帥章邯的名字和他提議赦免刑徒、奴隸編入軍隊的聊聊數語外,更是一概闕如。我多次感慨,古史往往是掛一漏萬,掛一漏萬的記事,受文言文語體的限制,往往語焉不詳;細節的闕如,更是通行慣例。與此關聯,周文數十萬大軍為何在戲水停留不前,坐失一舉攻入咸陽之戰機的千古疑案,依靠現有的史書文獻不可能得到解答。歷史真相的解明,必須另尋出路。
公元1974年3月,在驪山秦始皇陵園東側,發現了兵馬俑坑。一、二、三、四號俑坑中,八千餘具兵馬俑,按照作戰陳兵的陣式排列,忠實地再現了帝國秦軍的原貌。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兵馬俑的風格,完全是寫實:四個俑坑的排列,是秦軍的實戰佈陣;兵馬俑的塑造,以實在的秦軍部隊為原型;八千餘件兵馬俑所組成的軍團,如實地再現了秦軍的組織和陣容。兵馬俑,是安置於地下保衛始皇帝的秦軍精銳部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