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事的聚會上,一個喜歡苗苗的男孩要抱她,小姑娘不願意。小楊對苗苗說:“讓他抱。”
或許是為了讓他原諒自己,這個姑娘聽從了。她是在自己喜歡的男生要求之下,被另一個男生擁抱,也許還有更進一步舉止的時候,被外人看到了。
故事還不止於此,那個聚會集中了幾乎全部的情感衝突……那個在我們採訪時電話通知宣傳部的小姑娘,是當初簽了“有難同當”的六個女生之一,她跟苗苗的漂亮和成績在伯仲之間,聚會上,她當著苗苗的面向小楊表示好感……更細密的人性真相緊緊壓裹著,不可能在九天內剝開。
服毒的當天下午,苗苗被男生欺侮後,從操場回到教室,趴在小楊座位上哭泣。之後,她向小楊要了一張照片,說:“謝謝你實現了我最後一個願望。”她在課桌上刻下了“519”,對小楊說“莫忘五月十九日”,轉身離開了學校。
小楊跟我說這些細節時,一再問我:“是不是真的是我害死了她?”我無法回答,但看得出他深受這個問題的折磨。
將近十年後,再看節目,一個鏡頭拍到了他的筆記,有一行字,我當年沒有留意到,“她和我別離了,可是她永遠地活在”,字寫到這兒停止了。
這些年,我和老範對這事耿耿於懷,就因為這些沒能弄清講明的真相,怕說出這些孩子間的情感糾葛,會讓觀眾不舒服和不理解,也許還會覺得“才十二三歲怎麼就這樣”……雖然大家十二三歲的時候,又與他們有什麼兩樣。
它們沒有被呈現,這是一個新聞媒體的“政治正確”。我們敘述了一個事情的基本框架,但只是一個簡陋的框架,以保護大眾能夠理解和接受這個“真相”。
日後我看到托爾斯泰說,他在構思《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原型是新聞裡一個女人做了別人情人後臥軌自殺的故事,最初安娜在他心中極不可愛,她是一個背叛丈夫、追求虛榮的女人,他要讓她的下場“罪有應得”。但寫著寫著,他並沒有美化她,只是不斷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卻有它的力量,它從故事的枝條上抽枝發芽長出來,多一根枝條,就多開一層花,越來越繁茂廣大。安娜的死亡最終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斷,在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