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校長兼政委及紅軍總參謀長。而此時,陳毅則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江西省軍區總指揮兼政委。他們同為黨的高階幹部,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了解。
陳毅長詩電賀劉伯承50壽辰
1934年10月紅軍長征開始,劉伯承隨中央紅軍踏上征程,陳毅因重傷未愈,留在南方堅持鬥爭。從此兩位戰友一別十年,直到1944年2月,才在延安再次見面。
這段漫長的歲月中,他們雖然分別,在祖國的北方和南方進行抗日戰爭,除從中央文電中瞭解彼此情況外,相隔迢迢,無從聚首,但繫念之情未斷。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為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舉行50誕辰慶祝活動,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績,鼓舞敵後軍民士氣。得知此訊,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從遙遠的東南方,用電報發來一首充滿敬仰、關切、熱情洋溢的賀詩,題曰《祝劉伯承將軍50壽辰》。詩文如下:
將軍老益壯,戎馬三十年。
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
苦學入夢寐,勞生歷艱難。
彈觸一目眇,槍傷遍體瘢。
鬥爭更堅決,冬青耐歲寒。
君在黃河北,我在淮泗南。
軍前專征伐,敵後拯黎元。
舉杯祝遠道,康強慎食眠。
詩中,陳毅稱頌我黨我軍傑出軍事家劉伯承,為當代的孫子、吳起。以傷殘之軀,為拯救人民於水火。而忠心耿耿在敵後抗日前線,操勞軍務。全詩精萃而富有感情,若非深刻理解劉伯承,而且友誼真摯的戰友,是寫不出這樣的詩來的。
1944年他們在延安聚會後,一起在黨中央學習、工作,相處機會更多了。毛主席還常和他們研究部隊建設。
1944年6月,毛主席起草了一份《關於部隊整訓的指示》,請陳毅、劉伯承、聶榮臻,三位在前線親自帶兵打仗、獨當一面的統帥提出意見,根據他們的意見修改了檔案後,又寫信給他們:
陳、劉、聶三位同志:
此件根據你們意見已補充了,雖長3千字,但較充實些。唯其中民兵、幹部、訓練方法等項,具體辦法是否恰當,請再一閱,提出意見,凡不大妥當者,均請指明,以便修改。
在延安期間,毛主席常邀陳毅參加一些外事活動,名字經常見諸報端,而劉伯承是秘密來到延安的,有些大的活動未曾通知劉參加,陳毅在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順帶反映了此事。毛主席覆信中,當即表示,有的場合應請劉伯承出席,如有時我沒想到,就由你通知。
陳毅真可說是隨時都記掛著戰友。
在黨的“七大”上,他們分別當選為中央委員。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8月25日,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與26日即就任的新四軍軍長陳毅,和我軍一批高階將領,同乘一架美軍觀察組的飛機,從延安到達晉東南黎城縣的長凝機場,然後分赴各自的工作崗位。
兩位戰友又統率大軍,開始了中國人民偉大的解放戰爭,在中原、華東兩個緊鄰的戰場上並肩作戰。
從此,劉伯承、鄧小平、陳毅,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電報、人員往來頻繁,相互交流經驗,部隊緊密配合作戰,使中原、華東革命形勢迅猛發展。
完成了挺進中原的任務
到了1947年7月,劉鄧大軍,遵照黨中央、毛主席命令,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同時此舉也是為了從敵人的戰略要害地區,實行中央突破,吸引敵人大批主力部隊南下,以粉碎其重點進攻陝北、山東之部署。
在執行黨中央這戰略任務的行動中,中野、華野配合更為密切。軍委部署劉鄧大軍,陳粟野戰軍一部及陳賡兵團,三軍成品字形南下,互為犄角,逐鹿中原,機動殲敵。劉鄧大軍千里躍進時,就是在陳毅親自率領華野5個縱隊及11縱的有力掩護下進入大別山的。在劉鄧大軍重建大別山根據地與敵人進行艱苦的反“圍剿”鬥爭時,陳毅所率部隊也在豫皖蘇展開了建立根據地的活動,有力地牽制敵人配合了大別山的鬥爭。經過八個多月來的艱苦奮鬥,我軍終於在大別山站住腳,重建了革命根據地。
劉鄧請調陳毅協統中原大軍
我軍在中原實行戰略殿後,解放了250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並建立了鄂豫、皖西、豫皖蘇、豫陝鄂、桐柏、江漢等六個軍區。此時中原局轄區很大,情況複雜,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