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3 頁)
了以後並不像是水乾枯了或者是燈完全熄滅了,而是必須由自己前世的業力所轉,再次於三界六道輪迴中轉生,轉生的範圍很廣大,所能見到的有人和旁生,看不見的有天人、阿修羅、餓鬼和地獄,若以詳細的智慧進行觀察,三界輪迴中沒有一處是值得貪戀的,像《華嚴經》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坑。’我們需要從六道的輪迴中解脫,有許多的法門可以修習,其中最主要的在顯宗是往生極樂淨土,在密宗是修習大圓滿,依靠這些殊勝的法門,自古以來,成就的大德不可計數。
上面所講的殊勝解脫,一定需要上師的指引。不但佛教當中,即使世間上的一門手藝學問也是需要一個善巧的老師;佛法深廣如海,如果沒有上師的引導,佛法的奧妙就無法得到正確的理解,因此依止佛教上師是佛法修行中最根本的先決條件和成就的原因。以小乘、大乘、密乘的要求,一個人必須要具足一定的條件才能有資格成為別人的上師,我們在依止合格具功德的上師過程中,應該像佛門前輩那樣排除萬難,以苦行的方法來了解上師的究竟智慧。
第六是皈依三寶。是否皈依三寶是內教與外道的區分點,皈依三寶即是皈依佛,不再敬禮仍於輪迴生死大海中漂沈的諸天尊等外道邪天;皈依法,不復損惱有情,應猛利精進盡力護持;皈依僧,凡於佛教及佛教大師無有信心的外道種類,不再親依為侶與其共處。總之皈依的含義即是誠心誠意地依靠三寶,縱遇生命危險也不捨棄。根據佛經論典,皈依三寶後即有三十六尊善神及其眷屬,日夜守護其人,令其安樂。
第七是發無上的菩提心。發心是佛教裡大乘和小乘的分界點,發心即是要立下為度化無邊的眾生而成佛的誓言,眾生已經經過了無數次的生死輪迴,其間互相作了無數次的父母,舉目所及,皆為自己父母的轉生,雖則形象有變,往昔養育自己之恩情未滅,故應幫助、度化他們使他們成佛,獲得最無上的安樂與幸福。發菩提心主要應持守的戒條就是不捨棄眾生並且努力行持六波羅蜜,這樣發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如《父子相會經》所說:‘如諸眾生界無量,發心功德亦無量。’
第八是懺悔業障。入了佛門以後要精進地懺悔無始以來直至今生所有的罪業,包括能回憶起來的,也包括所有不能回憶起來的罪業。如果不懺除罪障,就無法從輪迴的痛苦中得到解脫,所以我們要用各種修法來懺悔業障,令其清淨。在各種懺罪法中,唸誦金剛薩綞心咒又是特別地殊勝。據《金剛薩綞修法如意寶珠》說:‘若具足四對治力,如法念誦四十萬遍金剛薩綞心咒後,則破根本誓言罪也能清淨,且今生能成辦一切所願之義,來世也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等自己所欲的淨土。’
第九是積累資糧。為了要成就無上佛果,懺罪之後就要積極地積累資糧,透過供曼茶,用須彌山、四大部洲等世界莊嚴來供養諸佛菩薩,用這種方法來可以積累無窮的福德資糧,這是成佛的必要條件,就像只有在深厚的沃土上才能生長出參天大樹一樣。
第十是修上師瑜伽。瑜伽是‘相應’之義,上師瑜伽即上師相應法。一切證悟的根本,皆來源於上師的加持,故對上師生起無偽的信心與恭敬心是極為重要,《時輪金剛》中說:‘若於恩師前,起信令歡喜,即生定獲得,共不共成就。’佛學大師大智者薩迦尊者說:‘數劫苦修般若行,施捨身首手足等,師道剎那皆圓滿,故應樂修事師法。’這裡的上師是特別指具有三種密法傳授恩德之一的密乘金剛上師,所以為了得到上師的加持獲得證悟,經常地祈禱上師修‘上師瑜伽’是特別地重要,具體的修法可詳閱華智仁波切大師所著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若具備了以上所講的十種條件,即真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若想徹底解脫輪迴的痛苦,還應修習更高深的法門,即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以及一切諸法之頂能夠即生成就無上佛果的大圓滿法門。或者在上述十種修法的基礎上,一心祈禱大慈大悲阿彌陀佛,虔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剎土。
結尾
在現在這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裡,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大膽地弘揚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對各種階層的人們進行廣泛宣傳,讓更多的人瞭解佛法,提高他們的佛教文化素養。上海同濟大學的陳從周教授說:‘佛教本身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人理性的反省,對概念的分析,有著深刻獨到的見解。’把佛法裡那些深刻獨到的見解介紹給廣大科學界知識界的人們,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讓我們把佛教文化從庭院深深的寺院推向人間,使它從古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