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道德理想,而我們要想達到很高尚的道德境界,也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長久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修正自己的行為,而這些高尚品質的修煉和提升之始乃是基於反省,如俄國文學家高爾基所說:‘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玷汙。’因此我們應時時反省自己,透過反省,以提高自我。
世間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種層次任何階級或什麼身份的人,都可被歸為比較低階卑劣和具高尚品質這二類。前一種人的行為只是憑著自己本能和習氣的衝動而隨意行事,他們這種處世方式就好像與動物沒有什麼區別一樣;而後一種人則是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他們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是非善惡取捨的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並時時以正知正念來反觀自己的心靈,這就是那種志行高潔之士。追求高尚行為的人總會擁有快樂,而卑劣的人則是痛苦纏身,現在和將來都會有許多不順心如意的事跟隨著自己。正如蜜蜂喜歡繞著芬香的花朵飛舞,而蒼蠅只是樂於逐臭一樣,世界一切高尚的人們對所有高尚的學問和知識都樂於去接受和學習,但當他們在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們會驚喜地發現,世界上所有高尚的行為和道德品質其實都已全部包括在佛教的無上菩提心之中了。所以那些追求高尚行為的人們只要不斷地以佛法來嚴格要求自己,時時以無上菩提心的正知正念來觀照反省自己,如此孜孜不倦鍥而不捨,則最終他不但能擁有人間最高尚的道德品質,達到人生最圓滿的境界,而且也能證得最殊勝的出世間聖道,成就生命最究竟的覺悟狀態。正如偉大的政治家、佛學家、大智者根嘎嘉村在其著名的格言集中所說:‘若願行持諸善事,務必敬聞佛教言,一切諸時能忍耐,縱遇命難亦行法。若能依據經教義,精進修行依對治,智者從不說妄語,彼德此後會明知。’
范仲淹,是北宋王朝時期的宰相,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曾常問道於佛門高僧,受到過很多道風高雅的禪宗大德的提攜,比如古禪師就曾寄偈相勉:‘丈夫各負沖天氣,莫認虛名汙自身,撒手直須千聖外,纖塵不盡眼中翳’即教育勉勵他說,大丈夫應該有沖天的氣概,莫要迷著於那些虛假的名聲地位而汙染了自己的高尚品格,更要以那種不著纖毫的大超越大解脫的佛法來時時刻刻地要求觀察自己,這樣就能達到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至善至美最高的道德境界。范仲淹能夠一生為官清廉,雖處高位而不驕,尤其是後來縱然身處逆境而仍心懷天下百姓憂苦,在著名的《岳陽樓記》中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實乃是佛法裡無上菩提心中‘隨處與誰為伴時,視己較諸眾人卑,從心深處思利他,恆常尊他為最上’的自輕他重和自他交換修法精神的真實體現。
學佛是對自身有利的事情
有人雖不懂很深的理論,但是很關心今世各種家庭上的幸福,學佛確確實實會對我們的生活、家庭、財富等等有非常巨大的利益。而且佛經中專門宣說了修哪種法門可以延長自己的壽命,比如修長壽佛對自己的壽命有利益;然後修黃財神和地藏王菩薩等可在即生之中生意順利、財富圓滿;然後對於各種疾病乃至於現在許多科學醫學束手無策的頑疾,透過佛法裡的禪定、念藥師經、藥師咒等方法也是能治好的。這並不是一種傳說,實際上,現在在任何一個醫院和任何專家也不能治癒的像愛滋病、癌症等各種絕症,在佛菩薩的威力下也是能解救的。所以對於世間上的一般人來講,學佛確確實實是很有利的事情,當然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只有學了佛以後,透過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可以得到體驗,因此現在學佛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納臘達·特拉尊者曾言:‘佛教讓人能夠自立,能夠讓人生起自信和力量。’德國佛教學者戈蘭那提羅卡說:‘有些人認為,佛教是一種陰暗的、憂鬱的宗教。事實上不是這樣,佛教是要讓它的實踐者聰明而歡快。當我們閱讀菩薩(也就是未來的佛)的生平故事時,我們瞭解到他是如何修行無生法忍的,這將使我們即使面對眾多麻煩時,也能欣然歡快,並且能為他人的福利而隨喜功德。’方東美教授說:‘佛法乃人生最高階享受。’日本京都大學心理學教授佐滕幸治博士則提出坐禪學佛有十種心理方面的效果:1、忍耐心的增強,2、治療各種過敏性疾患,3、意志力的堅固,4、思考力的增進,5、形成更圓滿的人格,6、迅速地使頭腦冷靜,7、情緒的安定,8、提高行動的興趣和效率,9、使肉體上的種種疾病消失,10、達到開悟的境地。日本的醫學博士長谷川卯三郎所著‘新醫禪學’中的報告提出了坐禪能治十二種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