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2/4 頁)
各方都能從中解讀出相關資訊。很明顯的一條,自治區並未與德國人結成同盟關係,而且還不準在遠東的德**人回國參加戰爭,可以說還是華飛一貫的立場,中立!這樣的話,就放鬆了不少國家的憂慮,美法等國甚至派出代表,開始協談調停。
國防軍司令宣告在民間獲得巨大的支援,尤其是那比建設債券還高達三到五倍的利率,甚至都引起不少大財閥的興趣。不僅自治區內熱血人士廣泛購買,一些小地主和商人,也紛紛加入搶購的行列。
此時的華飛,幾乎整天泡在上海郊外軍事基地的臨時司令部內。國防軍所有師以上高階軍官參謀全部列座,雖然有少數人依舊揣揣,但卻沒有一個人反對作戰。第一次會議上,有人反對對日宣戰,華飛現場當即撤除了他的職務。並說了一句,即使必敗,我們也必戰!
隨後所有反對聲集體沉默,主戰派更是得到了莫大的鼓勵,所有參謀部門全力運轉起來,制定詳細的作戰方案。
初步計劃決定,調集國防軍第二軍,第三軍共計七萬多軍隊,分兩路自津浦線轉膠濟線,沿鐵路北上膠州。另一路分為二個梯隊,第一梯隊由駐紮在蘇北北的第三軍所部沿陸路,快速支援青島。另一梯隊在海軍軍艦的護衛下,乘運輸艦,從海上登陸山東,增援山東戰場。
第二軍幾乎完全由新兵組成,是支沒有實戰經驗的新軍隊。第三軍則有原革命軍殘部和部分俘虜軍改編擴充而來,軍紀軍風相對較差,但戰鬥經驗很是豐富。
最精銳的,罕有敗績的嫡系第一軍,卻被華飛留在自治區,一個連隊也沒有派出,這惹得第一軍各級軍官怨聲載道。華飛一氣之下,說了聲,誰想去山東,就申請調離第一軍。然後所有埋怨,集體失聲。
第一軍已是精銳,無需再用更多的勝利,去提高他們的經驗。而無論是嶄新的第二軍,還是混雜的第三軍,都需要戰鬥和血的洗禮,鍛煉出自己的軍魂,完成脫胎換骨的轉變。這是必須經歷的錘鍊,這是不可迴避的過程。
另外第一軍的戰鬥力和忠誠度,在自治區內坐鎮,也會震懾宵小的妄動,起威懾作用。當初第一軍只是幾千人,就創下種種傳奇的戰果。現在整整三萬多人,除非有人可以調集十幾萬大軍,否則對自治區應該不會動出妄念。
而且在義務兵役制的號召下,嶄新的國防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也開始組建。一旦新兵訓練結束,這可也是不小的戰鬥力。
屆時,整個國防軍的兵力,將整整擴充一倍。
第二軍和第三軍雖然剛剛完成步槍的換裝,但在輕機槍和重機槍,以及火炮等重火力武器的配備上,還遠遠沒有達到建設目標的標準配備。不過對付日本人,卻絲毫不落下風。根據情報顯示,日本人出動五十多艘運輸艦和近四十艘軍艦,陸軍三萬多人,重機槍只有四十多挺,火炮不過一百多門而已。
除了集體反對華飛擔任總指揮,親自上前線外,其他計劃得到一致透過。眾多軍官,尤其是第一軍的軍官,反對的更是無比強烈。華忠,郭通,曹原,李乾玉,甚至希伯和巴特等人,也跟著湊熱鬧。他們只是略帶無賴地道,司令要去親自指揮作戰也可以,不過得讓我們第一軍擔任前鋒。
華飛冷靜下來,最終也放棄了親自北上的決定。不僅因為需要他統籌全域性的事情很多,也因為假如他受傷昏迷,乃至發生意外,這個重大的契機將會完全失去。
於是最終任命蔣方震為北抗軍總指揮,國防軍第二軍臨時軍長,授大校軍銜。任命張孝準為北抗軍副總指揮,國防軍第三軍臨時軍長,授大校軍銜。命令下達後,即日出徵!
華飛對蔣方震和張孝準的看重,諸人早已瞭解。但火線把第二軍第三軍的兼職軍長撤銷,讓兩位沒有絲毫戰功的軍人擔任如此重擔,還是讓許多人大吃一驚。大家倒不是怕他們會率部叛變,畢竟所有軍官,不是從第一軍分出去的,就是鐵血軍校畢業的,忠誠度還是可控的!他們擔心的是,如此重要的作戰,把指揮權交給兩個毫無指揮經驗的人身上,總是不保險。
華飛一是想鍛鍊兩人,二是根本沒有合適的統帥人選。嫡系屬下雖然不少人都非常善戰,但讓他們指揮軍團作戰,他們也毫無經驗。相對來說,交給知名的蔣百里,不僅可以他的實戰指揮才能,也能讓人看出華飛用人的魄力。
即使他們只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軍部的參謀部也不會讓他們做出致命性的決定。
169 初戰告捷
了集體反對華飛擔任總指揮。親自上前線外。其他一致透過。眾多軍官。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