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部分(第3/4 頁)
營325人,有自動步槍216支、衝鋒槍36支、重機槍12挺、50毫米迫擊炮4門、60毫米迫擊炮6門、反坦克炮3門、汽車60輛;裝甲步兵營與摩托化步兵營編制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削減了汽車的配備數量,增加了裝甲步兵戰車30輛。團直屬有步兵炮連,有75毫米步兵炮6門,全團1080人。
此外師屬炮團編有2個輕型炮營,配備105毫米榴彈炮6門,1個重型炮營,105毫米加農炮4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1個防空營。團直屬有觀測連。
裝甲師屬偵查營編有一個裝甲連和3個搜尋連,以及1個提供火力支援的重武器連。加上1個摩托車營,1個反坦克營。一個工程營,1個通訊營,共同組成國防軍最精銳裝甲師的全部元素。
縱觀比較,國防軍的這支裝甲部隊的建設除了在防空兵力,汽車數量,輕武器配備上與未來的德軍有所差異外,其他方面對比那是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主要是考慮本土作戰,空軍實力強大,制空權不需擔心,所以對於防空兵力的投入有限。另外國內公路建設網路遠沒有後來的歐洲那麼發達。存在好壞參差不齊,地域制約性較大的因素,所以在機動能力方面的考慮上,華飛更多考慮了利用鐵路進行運輸的設想。
上面的武器配備,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支國家的陸軍可以比擬。而且對於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來說,他們還不是僅有一個上述裝甲師,而是三個裝甲師。單單是武器火力配比和需要的金錢投入,你就能明白,華飛為了這支王牌部隊的建設,傾費了多少的心血與金錢。
不過這支華飛重金打造的王牌尖刀部隊也沒有令其失望,雖然這三個軍皆劃入中央軍區,但是他們的駐地還是一直在北京附近,除了更新一批武器,增加了大量的補給外,根本沒有進行任何的調動。
在收到攻擊命令後,整個王牌部隊三個軍九個裝甲師瞬間變成洶湧的洪流,如尖刀一般分三路向東北衝去,緊緊跟隨在他們身後的,是武裝到了牙齒,士氣如虹的三十萬大軍。
負責攻打山海關的為最精銳的第一軍,第二軍從平泉楊樹嶺方向發動進攻,第三軍則在總攻前就調往赤峰,由蒙古方向攻打寧城,建平方向。其中第二軍在攻打下松嶺子後兵分二路,一個裝甲師北上建平,協助第二軍攻打朝陽。另外兩個師南下攻取建昌,並將於第一軍會軍於葫蘆島城下,攻打葫蘆島。
身為攻擊主力的第一軍負責山海關方向,也是日軍駐守兵力最強大的地區,單單山海關後的綏中,興城二地就駐有約十個師超過十五萬的兵力,其中單單日本本土精銳陸軍就有十萬人。(日軍一個師約一萬五千人,與國防軍不同。)
六十萬日軍,幾乎三分之二的兵力都佈置在關外。蒙古一線,山海關地區更是兵力防守的重中之重。與中線與蒙古北線以朝鮮偽軍為炮灰阻擋在一線不同的是,山海關地區則是日軍與朝鮮偽軍混合駐守,甚至日軍的數量還高過朝鮮偽軍,可以看出山海關地區在日軍陸軍司令部的指揮中樞中的戰略地位了。
國防軍集中四十萬大軍攻打東北,其中山海關方向就聚集了近二十萬大軍,並且在後續的增兵計劃中,山海關方向也是後續部隊進入東北的主要路徑。這裡不僅派出了素以善戰無敵的第一軍為前鋒,還派出了在國防軍中名氣比第一軍絲毫不弱,素有死亡師團的第四軍,此外還有曾經遠赴歐洲參加過一戰,並且在其他戰爭中也戰果累累,只是被第一軍等軍的光芒所遮掩的第五軍,另外還有以贛軍為前身,經過數次大的改編,曾經入俄參加過俄國內戰的第七軍,共同組成山海關之戰的第一攻擊梯隊。並以十六軍(原奉軍),十九軍(原新桂軍)為後備力量,組成整個山海關戰役的強大武裝力量。
無論是百戰百勝,無可匹敵的第一軍,還是聲名在外,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死亡軍團,抑或是戰鬥力無比強悍,並不遜色於王牌軍的第五軍,第七軍,他們可都為國防軍精銳的嫡系核心。加上十六軍對於東北的熟悉,可以讓國防軍在攻下東北後,迅速維持地方的穩定,組織起初步的民兵防衛力量。而十九軍從離開舊桂系之後,就一直想要在東北一展身手。雖然軍隊全面改編後,這二支軍隊基本上可以做到中央的全面掌控,但畢竟不少優秀的軍官還是暫時留了下來,這支軍隊的使命,依舊傳承下來。此次華飛一次性集中二十多萬如此精銳作為山海關之戰的主力,可見在東北問題上,華飛的決心有多麼巨大。此戰,一戰定乾坤,不成功,則滅亡!
藉助於日益完善的無線電和有線電話網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