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第3/4 頁)
集結力量對上海或者青島等沿海地區展開報復性攻擊。那樣,俯衝轟炸機就能充分發揮作用。對於當前的空軍而言,最緊迫的任務不是進攻,而是防禦。
但是空軍卻也不會放棄臺灣而不顧,他們提出建立一條空中走廊的計劃,調集大批的軍用,民用運輸機,完成對臺灣陸軍最基本的保障任務。甚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輸送兵員,回撤傷員。
1924年,在這年的農曆春節,華飛回到了合肥,終於在老家過了一次新年。新年一結束,他就趕去南京,並最終簽署了空軍的作戰計劃書。並非華飛改變了進攻性空軍的戰略構想。並非華飛不想在臺灣問題上速戰速決,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擺到華飛的面前,讓他不得不在現狀面前作出妥協,放慢軍事征程的腳步。
這個問題就是嚴重的財政危機!其實財政危機自始至終伴隨在華飛求強發展的道路上,華飛的私人資產倒是越來越多,但是公用財政從來就沒有寬裕過,一直都是入不敷出。
一開始自治區的時候,支出用度雖大,但畢竟地域有限,且加上廣發債券,讓政府在財政方面基本上可以維持一個平衡。但是自從統一全國後,這種政府開支規模一下子暴增幾倍,但是收入卻達不到這個增長的水平。加上政府在各地普遍推行的利農促商的政策,財政收入反正比北洋政府時期的降低幾成規模。
另外接連的大地震,又是全國性的乾旱爆發,不僅繼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還讓財政收入繼續降低幾個等級。此外,往年所借各種債券的還款日期開始全面到來。如果政府不能及時還清這些債券,必然導致國家信用的全面崩壞。想要再靠發行債券加速建設發展,恐怕就是妄想了。並且這些債券的持有人大多數都是懷有愛國情懷計程車紳和海外華人,不按時歸還借債,對於華飛來說,更是在道德上產生愧疚。
按照國家的財政狀況,原本的確不應該這麼早發動臺灣與東北之戰,過早地與日本展開拼國力消耗。但是關東大地震這個契機對於中國來說實在又是機會難得。華飛不知道他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是否要再等十年?那樣,從國家的安全戰略來說,實在是極為糟糕的。
華飛早就知道政府財政困難,所以在關於文物保護和博物館的建設上,他基本上沒有動用財政一分錢,大部分資金都是私人捐獻。但當1924年詳細的財政年度預算報告出來後,華飛簡直嚇了一跳。因為這已經不是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而是如果今年如果不能採取得力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等待南京中央政府的結局只有三個。一是大面積停止目前的公告設施建設,壓縮政府,軍隊,教育,醫療的財政支出預算。二是加大紙幣的印刷量,但這隻能短時間解決問題,並會帶來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嚴重的經濟問題,後果難以預料。三是政府財政全面破產,政府無法有序執行下去。
第一種結局華飛不願接受,那樣做,無異於飲鴆止渴,實在不是華飛所願看見的。印刷紙幣的數量,華飛也曾考慮過,但是相對於財政支出的巨大漏洞,有限的通貨膨脹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且這樣做的後果也非常嚴重,比會讓新幣的信譽度產生極大的影響,不僅令紙幣的推廣產生巨大的阻礙,也會讓脆弱的經濟體系產生難以預料,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這樣做會減少普通民眾,特別是大量產業工人的財富,讓他們的辛苦血汗錢在無形中被蒸發。也就是說,這樣做的本質就是掠奪本國民眾的財富,以讓政府自身度過財政危機,這顯然是下下之策。
這也是華飛離開北京,回到南京的最大原因。政府高層被廣泛徵集,此外一些民間的知名學者和專業研究員也奉命前來南京接受諮詢,提供建言。華飛明白,這個事情對於政府的影響是重大的。不僅影響到了本年度的建設計劃,也影響到原定於春季發動的對東北的春季攻勢!
有人提出建議,繼續發售債券,以新借債償還原有債務。這倒是一條可行之策,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財政支出的缺口太大,加上這種危機必然隱瞞不住,這就會導致新發售的債券將會很難發售,數量有限。
有人提出向各國銀行貸款,以度過這個危機。這個辦法或許是最便捷的路徑。但是別說英法等國至今還欠著中國少量的外債,德國本身就是巨大的債務國,哪裡還能向中國借債。唯一可以向中國大量借債的就屬美國了,但即使如美國這樣的國家,也不會毫無條件地借債與你,必然伴隨著種種苛刻的條件,而且數量恐怕還有限。
還有人提出加稅,並對各地的利農促商政策進行臨時性取消。對工業發達的地區,例如上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