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部分(第3/4 頁)
撤退的散潰日軍,同時防止朝鮮的日軍的牽制支援。另一部北上本溪,配合大連方面的陸軍作戰。而從大連登陸的駐軍,在一番比之當初臺灣登陸戰還要激烈的登陸作戰後,始才完全攻佔大連。與當初臺灣登陸戰不同的是,大連的守軍在國防軍幾乎佔據全部空中優勢的情況下,得不到海軍的支援。而且這次登陸戰的規模,更是多處撒網,最終直指大連的戰術,作戰雖然激烈辛苦,但卻不似臺灣安平堡之戰的那般慘烈。
攻佔大連後,諸軍輕裝簡行。以味兵所能達到的最快速度,一路北上,攻城拔寨。沿途民眾沸騰,呼聲高漲。如果不是國防軍紀律嚴格,恐怕這軍隊卻會越打越多。等到打到鞍山時,支援為國防軍做後勤勞力的民眾,就達五萬之巨。
另外,身為原奉軍的十六軍更是當仁不讓。在錦州之前,他們和新桂軍一般都是殿後專門收拾俘虜。新桂軍的十九軍尚且好點,怎麼說蔡鋒在南方軍中的影響不可低估。乃是新桂軍的最早創始人。給他們下達啥命令,還敢有半點怨言。但十六軍就不一樣了,要知道在東北,他們可是主場,不能如此袒護。把收復東北的功勞,全部給第一軍他們吧。
十六軍越是意見多多。蔡愕似乎越加讓他們殿後。張學良雖然年輕,但並不是無智之輩,當初的急切光復故土的心情在錦州一戰後。瞬間就變得有些清醒起來。錦州之戰後,十六軍終於變愕沉靜,不僅效率非常高地處置好俘虜,還開始運用他們在東北的地主優勢,全面動作起來,協助主力向瀋陽方向進發。
功夫不負有心人,等第一軍等主力順利佔據黑山堡,與西路軍,中路軍三路三軍完成從黑山到卓新,到彰武的弧形包圍圈部署後,東路軍司令部終於給十六軍和十九軍下達命令,命令他們進攻盤錦,佔據營口,居中策應,隨時準備進入瀋陽城!
決戰之前,三十萬日軍就幾乎處於國防軍全面的包圍之中。雖然國防軍最終順利完成包圍圈。但除了西路,南路實力雄厚外,無論是北路從外興安嶺增援過來的軍隊。還是從海上在大連,丹東登陸的軍隊,實力都有些薄弱。如果日軍的統帥,或者說如果日本當局眼光可以稍微放長遠一些,集中兵力從某個的方尋求突破,跳出包圍圈,撤回朝鮮,專心經營朝鮮。雖說兵力受損。但是對於日本來說,核心力量並未失去,有待來天,未嘗不可東山再起。
但是,佔據東北數年的日本人,已在東北投資了大量的金錢。無論是東北肥沃的土地還是這裡物資豐富的礦產資源,都是日本做夢也不願放棄的寶貝。而日本陸軍經過研究之前的失利認為,中國國防軍之所以在前面取得如此之大的戰果。乃是他們的裝甲坦克師之便,讓日軍的戰鬥力完全沒有辦法發揮。
但是新民地區就完全不同。這裡地勢複雜,山水交錯,根本不適合裝甲機械師大規模機動作戰。所以,國防軍的優勢在這裡難以完全發揮。在這裡尋求決戰,最不利也要讓國防軍的進攻遭到大挫,那麼即使是談判回撤,日本也會在談判時佔據一定的主動。況且日方雖然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了近三十萬之巨的軍隊。但這三十萬軍隊中,怕是有三分之二都是朝鮮偽軍。真正的日本陸軍僅有十餘萬而已。
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東北日軍收縮防線,把分散各地的日軍精銳迅速集中。整個瀋陽地區三十萬軍隊中,單單是日本陸軍就有近二十萬,且是日本東北軍的核心主力。
日本收縮防線,或許失去了戰略縱深與活動空間。但從他們的部署來看,他們似乎也並不尋求在東北與國防軍打持久戰。那麼採用大縱深的複雜戰術運用,就不如把所有力量收回,攥成一個拳頭,給敵狠狠的一擊。
傷敵全身,不如毀敵一角。只要對國防軍的精銳部隊造成巨大的傷害,就不愁中國人還會繼續戰爭下去,就不怕中國人不尋求停戰。
日本軍方的僥倖心理。或者說他們對於裝甲師威力的嚴重估計不足。又或是他們對於國防軍戰鬥力的計算失誤,或許本來,就是明知道不可為,他們也需賭博一次的賭徒心理,讓日本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決戰開始,國防軍一反常態。空中不僅沒有出現轟炸機,連戰鬥機也不見幾架,僅有處處可見的偵察機,把戰場的敵軍動態掌握的一清二楚。三路大軍齊頭並進,放棄裝甲優勢,用步兵進入新民地區,主動對新民的日軍發動全面攻勢。
決戰開始,但是其兇猛程度不僅不如網入關時的東路軍,更不如攻打錦州時數千輛坦克組成的鐵甲洪流那般壯觀。國防軍不僅是純步兵進入新民地區與日軍決戰。連重武器也攜帶不多。空中,也僅有戰鬥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