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第3/4 頁)
麼是鄱陽湖、贛江水系,要麼是贛南山區,都不是蒙古鐵騎隨意縱橫馳騁的地區,分兵攻略反而給漢軍留下各個擊破的機會!當年的張弘範、李恆、唆都,都是吃了這個虧,還能重蹈覆轍嗎?
離間計、反間計、圍魏救趙計……這些計謀都有這樣那樣的破綻,一旦被漢軍抓住,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困窘之境地,張珪冥思苦想,卻驚人的發現,在神出鬼沒作戰方式大不同於以往對手的漢軍面前,沒有任何計策的成功率能高於五成!
“難道,我們竟然沒有辦法可想,只能直接硬拼一條路可走?”張珪有些兒不服氣,他自幼熟讀兵書,又經父親張弘範一代名將教導,如今居然對漢軍無計可施,怎麼著都有些不甘心。
伯顏笑了:“諸葛一生惟謹慎,須知為大將者,不求奇謀妙計,不求勇武超人,唯有謹慎二字,可保百戰不殆!楚風,一代人傑,咱們任何行險都必被他看穿,反而落了下風,但他何嘗不是對咱們一籌莫展,除了死戰之外別無他法?”
如果說伯顏是整支軍隊的大腦,老將阿剌罕和學生張珪就是它的左右心室,三人曾經聚在一處,仔細研究漢軍過去的戰例,試圖瞭解自己的對手,究竟是個什麼性格,善於行險還是為人謹慎,多謀善斷還是優柔寡斷?但各種渠道彙集的資訊卻自相矛盾,有資料說楚某人在占城、日本等處殺人盈野流血漂櫓,乃是殘忍暴虐雄材大略之主,猶秦皇漢武也;可另外的資訊卻說他勤政愛民仁義厚道,雖販夫走卒亦可當面斥其過錯而無絲毫羞惱,又有漢之文景、宋之真宗仁宗之遺風。有人說他頗有匠氣不知變通,以帝王之尊親自動手修整機械,可又有人說他深曉世間一切世故人心,設立之法律皆以厚賞重罰引人入彀,養老金、廉政公積金、三十畝新墾地私有等政策天下皆知其利……
資訊越多,楚風這個人的面目,在伯顏等人心目中卻是越來越模糊不清,他們只能知道一點:此人神機妙算世間無雙無對!
伯顏不知道楚風身後強大的統帥部參謀團隊,不知道沙盤作業兵棋推演量化分析,所以他只能認為,楚風是和自己不相上下的,不世出的絕代名將!
高手過招,誰先動,誰就先露出破綻,誰就失敗;兩位絕代名將的交鋒同樣如此,誰先使計,誰就露出了破綻,對手針對破綻後發制人,你就落到了萬劫不復之地!
所以不使用任何計謀,不冒險,憑實力說話,面對面的硬拼,不僅是漢軍的選擇,也是蒙古軍的選擇。
“既然如此,咱們何不採用更穩妥一點的戰略?比如,從淮揚之地徵調地方駐軍,形成更強大的兵力,或者駐軍瓜洲,等待更好的出擊時機?”張珪提出了另外一個疑問,他不理解師相為何如此急於和大漢決戰,甚至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
雄姿英發的伯顏丞相,似乎在一瞬間老了十歲,信馬由韁馳騁了半晌,他才略帶落寞的道:“賢侄,還記得你父親,我的老朋友張弘範指揮五路四十萬大軍合擊閩廣之事麼?那時候,傾漢國之兵,能對抗幾個蒙古萬人隊?”
張珪恍然大悟,短短數年前,兩個蒙古萬人隊的兵力,就讓漢軍捉襟見肘,不得不犧牲大量民軍才把父親拖在了鼓鳴山下,斗轉星移,現在的漢軍卻能以不到一半兵力擊潰塔出部兩個蒙古萬人隊,並在長江之畔迎擊伯顏丞相的八個萬人隊!
漢國發展之迅速,漢軍進步之迅猛,實在出人意料,再假以時日,他們還會創造什麼樣的奇蹟?
“留給大元朝的時間不多了,本相不能給漢國更多的機會!或許……當初南方未曾大定便提兵北上平定海都,戰略上是一個錯誤。”伯顏悠悠長嘆,蒙古人的內訌,給了楚風寶貴的時間,讓他以一隅之地發展到如今席捲南中國的地步,為什麼匈奴、突厥、鮮卑這些草原民族,總是其興也勃、其亡也速,強弓駿馬馳騁天下之後卻在內訌中迅速倒下,唯有漢人的中原王朝能夠世澤綿長?楚風,又為什麼能在短短時間內,率領南方的漢人向縱橫歐亞無敵手的蒙古鐵騎發起挑戰?
伯顏隱隱約約觸及到了文明差異的核心,他確信,如果留給漢國更多的時間,在某個關鍵轉折點之後,大元朝將會不再有任何機會!
他看了看遠處高高飄揚的金底蒼龍旗,暗暗對著長生天祝禱:楚風,但願你是我此生中最後一個值得尊重的對手,此戰之後必由大元一統天下,皇統垂萬世而不朽!
十里外的山岡上,楚風似乎感受到了遠方那道如利箭般射來的目光,是伯顏,望遠鏡中羊毛大纛之下,頂盔貫甲由無數蒙古武士團團簇擁的統帥,一定就是那位在遼東多次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