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1/4 頁)
“非也非也,聖人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食飲不同、言語不通,是以聖王禽獸畜之。”
李鶴軒強調了華裔之間的區別,。文天祥早已智珠在握,微微笑道:“華夏夷狄則夷狄之,夷狄華夏則華夏之。以華變夷,有何不可?”
以華變夷是孟子思想,即以中。華先進的文明文化制度,施加於四夷,把四夷納入華夏的範疇——用七百年後的話說,就是“同化”。
事實上,先進文明對落後民族的同化作用,從孟子。時代到滿清末年,兩千多年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拒絕以華變夷的民族,如匈奴、羯、丁零、柔然等,或者敗退萬里,或者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不管李鶴軒怎樣強調華夷之辨,文天祥只要抓住。華夏文明遠遠先進於四夷,就立於不敗之地。李鶴軒強調現在的文化差距,文天祥則指明瞭將來必然是華夏同化四夷,而絕非四夷同化華夏——任誰都得承認華夏文明遠比四夷先進,連蒼天之下的驕子、蒙古大汗忽必烈也行漢制、用漢禮,就算中原沉淪異族,華夏兒女也擁有文化上的絕對優越。
李鶴軒沉默了,不管生疏的四書五經還是熟悉。的帝王之術,都沒有可以反駁文天祥的,他只能最後提出:“昨天還作為敵人嚴密防範,今天就要授予公民權,和大漢子民享受同等對待,這個非但我想不通,恐怕全琉球的百姓,都會想不通!”
張廣甫為首的。匠戶系官員,都不怎麼贊成給異族同等待遇。實際上緣於工商社會的興起,他們此時腦中已有了模糊的國家和公民認識:大漢是漢人駢手胝足、篳路藍縷開創的國家,異族沒有或者很少有功勞,憑什麼要賦予他們同等待遇?
但這句話不管怎麼繞著彎說,都是犯忌諱的。不管立下多大功勞,這天下都是皇上家的,怎麼能說有你的一份呢?功高不賞、尾大不掉、居功自傲,這些詞兒每一個都能把你從金碧輝煌的朝堂,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便是皇上仁厚不計較,趙筠這位故宋公主,可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人精!
張廣甫沉思片刻,決定從自己主管的財稅方面提出反對意見:“我大漢對外拓殖,所用苦工均是各地土人,若是賦予他們和漢民同等權利,則對外拓展就無法進行,必然導致財稅枯竭。”
這倒是個非常棘手的技術問題,大漢的經濟發展,是基於對外掠奪,若是普天之下一視同仁,那麼如何開拓殖民呢?文天祥想到此節,也沒有了辦法,他呆了呆,面色沉痛到了極點,似乎“以華變夷”的理想,在現實面前,即將撞得粉碎。
“文部長說的有道理,張部長也沒錯。”楚風微笑著為兩位打圓場。
朝堂之上,楚風總是先丟擲一個不成熟的設想,引朝臣們分作兩派,互相砥礪,待官員們針鋒相對的觀點激辯,撞擊出思想火花,再把他們的觀點,引到自己的思路上去。
西方人說真理越辯越明,中國人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嘛!
“以華變夷,把華夏文明的光華普照寰宇,這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所有華夏兒女的責任——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先秦時期,甚至上溯到炎黃初祖,老祖宗就把任務壓在了我們肩頭;但是一點不付出,就想分享大漢的榮光和財富,顯然是在做白日夢!”
三天後,綜合各方意見制定的《大漢公民法》,正式頒佈。
楚風特別頒行詔書:“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華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予本海上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浮海,居海東形勝之地,得閩廣山川之險,今有四年,遂勵志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平壩人妹子山花,因為四年前在山上發現鐵礦石,成就大漢鋼鐵工業的功勞,緊隨頭人阿泰,成為了琉球史上第二個取得大漢公民權的土人。
“我說楚哥哥心地好得很,斷斷不會忘了你吧?現在你就和我們一樣了呀!”敏兒陪著朋友,在民政部護照局領取了護照。
山花緊緊的握住那精鋼小圓筒,只覺得它比世上的一切都珍貴,哪怕用自己的生命來交換,她也不會猶豫一秒鐘。
這個小小的護照,是漢人生來就有,但對於土人來說,卻是一輩子奮鬥的目標。它沒有二兩重,然而意味著見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