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頁)
出汗嗓子眼發乾,漫說上陣殺敵,就是逃跑都覺得腿軟跑不快了。
文天祥無計可施,長嘆一聲,讓中軍傳令下去,各營退往永豐,不得慌亂。
永豐,現在是唯一的希望,那裡有江西安撫副使鄒鳳,手下還有三萬兵馬。 眼下,只有和鄒鳳會合,才有一戰之力。
文丞相要走,文丞相要離開興國了!老百姓扶老攜幼,哭聲震天,他們怎麼也不肯相信:咱們的文丞相,咱們的贛南子弟兵,就這麼敗了?
從興國到永豐,義軍和百姓的鮮血染紅了撤退的路途。 李恆抓著“文天祥”回營,立刻被呂師夔識破,他憤怒的把趙時賞扔進了油鍋,然後又帶著鐵騎貼上了文天祥從興國撤往永豐的後隊。
又是一場騎兵對步兵的追擊作戰,窮兇極惡的李恆把騎兵的機動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數天時間幾乎沒給文天祥任何喘息的機會。
永豐大敗、吉水大敗、太和大敗,各處圍城分兵攻打的宋軍,被元軍鐵騎突進分割包圍,文天祥本想到永豐和鄒鳳會合,但鄒鳳軍早就全軍潰敗,贛南戰局徹底糜爛。
監軍趙孟濚戰死,督謀張汴戰死,身邊最親近的大將,鞏信也揮舞著大刀,帶領五百名斷後的親兵戰死在方石山,就連妻兒所在的老營也被元兵追上……完全是一股信念,支援著文天祥帶著殘兵一路走到了這個前寬後狹兩邊平緩的谷地。
空坑!
第125章 神兵天降
小兒子佛生、妻子歐陽氏和六個女兒留老營中,此刻不是被殺,便已被韃子俘虜,身邊只剩下老母親曾氏和長子道生。 現在還跟在身後的殘兵敗將不到萬人,趙時賞、趙孟濚、張汴、劉欽、鞏信……麾下將官一個個接連殉國成仁,局勢糜爛到如此地步,若不是中興大宋的信念,文天祥早已拔劍自刎。
他是一個堅定的人,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決不放棄。 但第一次與蒙元鐵騎交鋒的文天祥,也不禁為敵人的強悍矯舌不下:鐵騎往來馳騁,要麼在三十丈外下馬,用大弓漫射輕箭,天空中箭如雨下,若步兵陣型稍有鬆動,韃子便上馬衝擊,賓士到十丈內用騎弓射三稜破甲箭,步兵簡直擋無可擋逃無可逃。
上幾次作戰,包括雩都大捷,都是打的新附軍和探馬赤軍,沒想到韃子本部鐵騎,竟有如許威勢!
蒙元兵威如此之盛,怪不得北方大金、西夏、西遼這些馬背上的強國都被它吞滅。 值此時節,大宋疆域十停中丟了九停,軍心民氣低落至極,誰能在此強敵前橫刀立馬,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文天祥浩嘆之時,聽得後隊喊殺聲又近了,不消說,韃子鐵騎又追上來了,忽然想起這地方就叫做空坑,嘿嘿,空坑啊空坑,難道這便是文某的埋骨之地?
轉過一匹低矮的山樑,文天祥和他身邊地文道生、劉子俊等人目瞪口呆:對面寬闊的緩坡上。 一標兵馬紮住了要道,他們身穿鋼甲、頭戴鋼盔,手上長矛如林寒光閃閃,全身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目的光彩,排布的陣型嚴整,一眼便知是百戰餘生的無敵強軍。
一看盔甲便知道不是大宋朝廷的軍隊,只不知是蒙元從西域哪國調來的探馬赤軍。 此生無望出空坑了。 文天祥拔出寶劍就朝脖子上抹!
文道生、劉子俊慌忙撲上,將寶劍奪下:“父親/大人。 不可如此!”
文天祥長嘆一聲放下寶劍,卻聽得眾軍一陣歡呼,抬眼一看,對面陣後豎起四面一丈八尺高地中軍大旗:“琉球總督”“楚”、“閩廣宣撫使”“陳”。
旗下兩人,男子騎著高頭大馬,形貌無甚奇異處,左邊女將身段挺拔。 粉面上剪水長眸顧盼生威,正是老朋友陳文龍的親生女兒陳淑楨!
老友啊老友,你我同為狀元,你已在西湖嶽王廟殉國成仁,還留下女兒救我,真真是遠勝於我了!
對面陣上數千人同時齊聲喊:“琉球楚總督、閩廣陳大使恭迎文丞相,請丞相大軍繞到陣後歇馬。 ”
此刻後有追兵,不是客套地時候。 文天祥朝二人拱拱手,竭力約束亂兵,不要衝亂了對方的陣型,幸好援軍軍陣嚴整、殺氣彌天,亂兵們也不敢朝他們陣上亂撞,一個個還算聽話。 跟著文丞相的指引,從兩邊山脊繞了過去。
三天前,楚風兵到雩都,這裡比興國離贛州更近,少數有馬的潰兵脫離大隊逃到了這裡,也帶來了贛州大敗的訊息。
贛州在吉水、太和、萬安的南面,若贛州遇襲,則分兵攻打上述諸縣的義軍,恐怕早已潰敗,文天祥會退往空坑。 史書上記載他最後從小路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