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誰。 都要匍匐在我的腳下!”
達慕指指三里外的海灣:“偉大的羅闍,是漢人來了。 ”
順著他手指地方向,那種漢人獨有的巨大船舶,正靜靜的停在海灣,船上的人,正划著小艇上陸呢。
“漢、漢人來了!”麻那巫呆立半晌。 忽地一腳踹到跪著的達慕身上,“既然是漢人來了,怎的不快些稟報,讓本羅闍早點上前迎接?!”
楚風剛剛踏上闊別半年的呂宋島,麻那巫就滿臉堆笑的跪到地上,頭磕到沙灘,沾一臉沙粒也不在乎——是漢人帶來地武器,讓他成為了這個小小馬迪亞斯的羅闍,呂宋人只尊重力量,強大的漢人。 應該受到至高的尊重。
麻那巫的屬地。 被楚風命名為黃金海岸,那條鋪滿金砂的河。 則叫做金砂河,在金砂河上游十多里地地方,楚風發現了山體金礦。
河流上游的河谷,河床泥沙中金光閃閃,從山上取下一塊黑不溜丟的岩石,一錘子砸開,這毫不起眼的石頭中間,盡是星星點點的金砂!
下游河谷中的黃金,就是流水從這裡沖刷而下的,而大塊的狗頭金,也是山洪暴發時從山體中衝到河床的。
哈哈哈,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巖金礦脈!楚風拿著富含金砂地石頭,笑得合不攏嘴。
麻那巫莫名其妙地看著這位漢人中的“羅闍”,心下奇道:這種有點點金砂地石頭,河裡多得是,有什麼稀罕的?難道漢人喜歡石頭?
喜歡,喜歡得很!楚風立刻和麻那巫達成協議:漢人在這裡開金礦採金,麻那巫為漢人提供食物和其他需要的物品,漢人以武器盔甲為交換。
說幹就幹,楚風展開了金礦建設工作。
首先,要把金子從山體中挖出來,這一步和挖煤挖鐵沒有任何區別,淺層直接挖,深層打坑道,用巨木支撐……
挖出來的礦石,放進鐵質破碎機裡,土人小工搖動機器,錘子旋轉著砸下,把大塊礦石砸開,這時要肉眼看看,把灰白的石英石、黑黃的黃鐵礦這些雜質揀出來扔了。
精選過的礦石放到粉碎機裡,粉碎機可以看作一個鋼製的磨,把礦石粒磨成礦粉。
接下來是水選,主要是利用金子比重大、在水中下沉快的特點:高處挖個水池,用木槽將水流引出,水池旁置2米長、0。6米寬的搖床,上面刻著80個橫槽,搖床上放著竹製搖篩。
用畚箕將粉狀金礦撮進搖篩,邊搖動搖篩邊開啟水閘從池中取水沖洗。 含金礦沙透過篩孔流到搖床上,比重較大的金礦沉下來,留存在搖床的橫槽內,雜質則流人尾渣池。 反覆沖洗十餘次,待礦沙內所含硫化鐵等雜質大大減少後將金礦倒到盆子裡。 手持金盆在水池內前後左右搖盪、再洗去雜質。
這就是巖金礦採掘的全過程,河裡的砂金就更簡單了,直接把搖床放到河裡,用木棍搗河底,讓泥沙翻騰起來,順著河水往下衝,金砂下沉快,就留在了搖床的溝槽裡,然後再細細的洗選幾次,讓金砂純度提高。
不管是挖山採的巖金,還是河裡淘的砂金,都要混汞提純,最終得到黃金。
汞,又稱水銀,很早就被中國人認識、利用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說明秦代就能大規模使用水銀成品。
只要有辰砂礦,就有水銀。 辰砂,又稱硃砂,化學成分為硫化汞,臺灣島上很多,加熱還原就能得到水銀。
混汞法是一種古老的黃金提純方法,只要有耐心,可以提到很高的純度。 楚風指揮工人們抬出一部比礦石粉碎機更加精密小巧的鋼磨,將細細的金礦粉、銀白色流動的汞和清水加進去不斷研磨,直到沒有肉眼可見的黃金顆粒為止,此時黃金與汞生成金屬間化物,金色銀色混在一起,如露珠般滾來滾去,煞是好看。
然後把上好的硫磺粉摻進去,與上述金屬間化物混合研磨。 混合充分後,在空氣中加熱培燒,此時,多餘的汞揮發,金粉附帶的鐵銅等賤金屬首先生成金屬硫化物,後期生成金屬氧化物,而黃金性質穩定,不發生化學反應。
多次重複以上操作,儘量提高純度。 這個操作要讓工人們戴上口罩,儘量站遠點,並在通風良好的情況下操作,主要是為了防止汞蒸汽中毒。
最後要加硼砂了,楚風指揮著工人,把硼砂——青白色的十水合四硼酸鈉晶體,加到黃金礦物中去,在高溫下熔鍊,氧化鐵氧化銅等賤金屬氧化物,與硼砂反應生成低熔點物質,浮於液體上層,看上去和鍊鐵時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