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部分(第1/4 頁)
兀�
現在科隆納家族的女性直系繼承人站在大漢皇帝的身邊,這意味著什麼?
格瑞斯瓦德大喜過望,心頭暗道:“國內教皇派那些愚蠢的舊貴族和地主,如果知道連科隆納家族的繼承人都站在大漢皇帝一邊,他們臉上會有多麼尷尬的表情?”
楚風很快就取得了年輕的海軍學員們的敬佩與好感,毫無疑問,這些未來的熱那亞軍界政壇中堅,在親漢與反漢的選擇上將會有更明顯的傾向。
最後。格瑞斯瓦德才期期艾艾的提出了棧橋的問題,這位老軍人提出問題的時候臉都紅了,當面詢問一種足可以稱得上軍事秘密的先進技術,可不是符合紳士規範的行為,對方完全可以直斥其非,那樣的話,他也只能趕緊道歉。
海軍學員們眼巴巴的看著大漢皇帝,關於大漢海船的動力為何如此強勁,大炮有何種技術引數,那個能吹得希臘火倒轉的東西又是什麼,這些問題他們根本連提都不敢提,惟有最後這種不直接用於海戰的工程技術,還稍微有點兒希望從大漢皇帝這裡得到答案。
“哦,原來是這個問題呀……”楚風皺起了眉頭。
就像詢問拜占庭將軍關於希臘火的配方一樣,這樣做既愚蠢又不禮貌,格瑞斯瓦德老臉通紅,結結巴巴的道:“如果涉及軍事秘密,在下隨時可以向陛下道歉……”
楚風忽的大笑起來:“沒關係,主要就是榫接技術,中國人用它的歷史在一千年以上,可算不得什麼秘密呢!”
原來相對於陸軍,大漢海軍與它作戰物件的技術優勢更大,畢竟蘇聯紅軍時代配備胸甲馬刀的騎兵還能在某些特定戰況中與機關槍對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保爾。柯察金就是個典型的胸甲騎兵),但用弓箭和弩炮擊敗滿載火炮的直通式炮甲板戰艦的例子,實在極少極少。
所以在海軍掩護下進行兩棲作戰,是大漢陸軍的典型作戰方式。
於是,發展先進的登陸技術就成為必然選擇。
那些連線成棧橋的木構件,都使用了能夠方便快速安裝的榫接結構。
榫接是中國傳統建築常用的技巧,先民智慧的結晶。在古老的建築或寺廟中常可發現。運用得當整個結構體可以結合得相當牢固,不需一針一釘。在一般木製的條凳中亦可發現這種技巧。
這種方法也很簡單,兩塊材料一個做出榫頭,一個做出榫眼,兩個穿到一起,靠材料的摩擦力將兩塊材料固定在一起,這樣的話,譬如一張大床、一隻大櫃子就能輕易拆成大大小小的木條木板,搬運很容易,到了需要的地方又極容易組裝,是世界上最早的組合傢俱。
它的技術難度就在於榫頭和榫眼的加工必須相當精確,略有不匹配,要麼榫頭大了塞不進榫眼,要麼榫頭小了打滑。而這一點,對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而言完全不是問題。
大漢海軍使用的組合式登陸棧橋,採用了標準化的構件,支撐柱、橋面、斜撐、緊韌體,每一種都是固定的幾個大小形狀,組成十八座浮橋的成千上萬部件,只有用途不同的二十二種標準造型。
不僅如此,這套裝置還能任意組合成寬度不同、深度不同、載重量不同,在各種情況下都適用的棧橋、浮橋、渡口、碼頭……
所有的木構件都經過了防水處理,刷遍了桐油,保證在海水中浸泡不變形,拆掉之後曬乾下次還能使用。
軍用品的要求比傢俱更高,傢俱直接榫接就行了,棧橋為了加固還在榫頭上蒙一層富含棉麻纖維的桑皮紙,這種紙在海水中浸溼比較緩慢,隨榫頭塞進榫眼之後慢慢發脹,更增加了摩擦力,使榫接越發牢固可靠。
楚風將這些解說完畢,又拿出幾隻玩具積木似的東西遞給格瑞斯瓦德和他的學員們,“這不是積木,而是魯班鎖,六塊木結構用榫接法組合在一塊,你們可以試試把它解開,再重新組合起來。”
初次接觸的熱那亞人,根本就弄不好,只能望著這種東方式智慧的載體無奈興嘆。
魯班鎖,也叫八卦鎖、孔明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土木建築固定結合器,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相傳由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魯班發明。這種三維的拼插器具內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結構齧合,十分巧妙。
楚風笑笑,很輕鬆的就把一隻魯班鎖拆開,又重新組合起來——對於一個機械專業的高材生來說,這實在太簡單啦。
熱那亞海軍提督佩服無比,捧著一隻魯班鎖點著頭感嘆:“古老的中國,果然有著絕頂的智慧!”
拿著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