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張鑫炎馬上飛赴北京,在體校,張鑫炎再次見到了武術冠軍李連杰,幾年不見,李連杰長高長大了,越發清秀而帥氣。張鑫炎看後,滿心歡喜,吳彬教練傳話,讓他來試鏡。
李連杰剛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有些不相信,他忐忑不安的來到試鏡的地方。表演了一套武術動作,鏡頭前的李連杰,舉手投足都顯示出明星的氣質,張鑫炎馬上拍板讓他來演主角。
1980年5月,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武俠巨片《少林寺》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實地開拍了。整部影片投資120萬元,這個數目在現在只能算作是小成本投資,但是,在那時卻是鉅製,當時一個人的工資一月才十幾塊錢,一斤豬肉才5毛錢。
進入劇組之後,李連杰與一班武術隊員每天拿一元錢的拍攝津貼,起早貪黑地拍戲,每天一元就是李連杰第一部影片的片酬,這與現在一天幾十萬的片酬相比,真是天壤之別。雖然工資低,但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李連杰非常認真、刻苦,凡是不會的動作,他爭分奪秒地學;凡是需要反覆的動作,他做得一次比一次認真。
那一段時間,李連杰隨著電影場景的轉換,轉戰大江南北,夏至雄偉秀麗的嵩山,少林寺中的塔林;秋赴蕭瑟的蘆葦溝,黃葉滿地的大樹林;冬戰渾濁苦澀的黃河水,荒無人煙的大沙灘,這些自然景觀,不但使影片中的打鬥場面顯得自然逼真,驚心動魄,還讓觀眾們領略了我國古老文化和大好山河。
“要練武,莫怕苦”;“要練功,莫放鬆。”這是影片中覺遠和尚常說的口頭禪,強調韌性與刻苦。這種精神,李連杰在拍片時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一次練習對打中,對方失手,一槍刺來擦破了他的額頭,鮮血直流,別人嚇慌了,他卻若無其事,叫隨隊醫生縫了幾針後,又參加拍攝練習。80年的冬天,《少林寺》劇組移師黃河兩岸,李連杰拍在黃河水中與敵人作戰的場面中,正值寒流來襲,河面上颳起陣陣北風,冷得人瑟瑟發抖,李連杰與於承惠拍對打的場面,導演要求表現出夏天的感覺,夏天作戰肯定汗水泠泠,為了達到這種感覺,劇務澆了一盆冷水到他們兩人身上,弄得一身透溼,然後開拍。當時,李連杰與於承惠也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由於運動,兩人不僅感覺不到冷,反而冒出的熱氣把衣服都蒸乾了,劇務見狀,又澆完一盆水溼身後,兩人又打起來,烘乾後,又澆溼。。。。。。如此溼了又幹,幹了又溼地一共拍了四天。
李連杰回憶當時之所以如此時說:“我當時覺得自己戲多工重,不能因為自己耽誤了影片的程序,所以再苦再累,也不要求休息。”劇組的人對他的敬業精神十分佩服,稱他為“拼命三郎”。
影片拍完後,李連杰不凡的身手在這部片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練長槍,他曲步行走,突然拔地騰空弓步扎槍,然後落地接槍;比刀法,他魚躍龍門,刀走偏鋒,刀法閃爍著逼人的光芒。這些高難動作他一氣呵成,給人以大氣磅薄,乾淨利落的感覺。
影片公映後,導演張鑫炎對李連杰的評價相當高。說:“他(李連杰)除了形象好,身手了得,還給人清新、純潔的感覺。一般的武夫大都魯莽,帶江湖氣,而他武藝高強,卻無粗俗之舉;仗義行事,又無江湖之氣;勇敢堅毅,並無兇刁之貌。他氣質純樸,英武逼人,不是那種頭腦簡單的赳赳武夫,而是藝高膽大的帥哥。所以,李連杰以功夫真、演技好、氣質純深得觀眾的喜愛。”
《少林寺》的拍攝一反舊武打片的花架式表演與鏡頭技巧的賣弄,讓觀眾真正欣賞到了中國武術的真功夫,影片放映後在國內掀起一股強勁的武功熱和李連杰熱。李連杰成為了青少年心中的英雄,他們紛紛來到少林寺拜師學藝,走上了武術道路。李連杰的成功也讓許多青少年做起了功夫明星夢,當時的報紙刊登了許多青少年不上學,偷偷溜出家門,上嵩山學武的新聞。
因為《少林寺》一片的熱播,少林寺也從一個清靜之地變成一個門庭若市的地方,來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因旅遊熱潮,嵩山腳下新建了一個小城鎮,專門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旅客。
那時候,全國的城市與鄉鎮都傳唱著少林寺的主題歌《牧羊曲》,街頭與巷尾的收錄機都飄出“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的聲音。李連杰一個黑虎掏心動作的畫報掛在個體戶的小攤上,貼在青年男女的牆壁上,塞在小孩的書包裡。
媒體評論說,光頭和尚覺遠的形象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少林寺》不僅在大陸取得了成功,在境外上映後,也轟動影壇,打破當時華語影片在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