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出原子彈!事實上,只要幾十千克就可以了。
誠然,即使只分離這麼一點點鈾235也是非常困難的。美國動用了15000人,投資超過20億美元才完成整個曼哈頓計劃。而德國整個只有100多人在搞這事,總資金不過百萬馬克左右,這簡直是笑話。但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海森堡到底知不知道準確的數字?如果他的確有一個準確數字的概念,那麼雖然這德國來說仍然是困難的,但至少不是那樣的遙不可及,難以克服。英國也同樣困難,但他們知道準確的臨界質量數字,於是仍然上馬了原子彈計劃。
海森堡爭辯說,他對此非常清楚,他引用了許多證據說明在與斯佩爾會面前他的確知道準確的數字。可惜他的證據全都模糊不清,無法確定。德國的報告上的確說一個炸彈可能需要10-100千克,海森堡也描繪過一個“菠蘿”大小的炸彈,這被許多人看作證明。然而這些全都是指鈽炸彈,而不是鈾235炸彈。這些數字不是證明出來的,而是猜測的,德國根本沒有反應堆來大量生產鈽。德國科學家們在許多時候都流露出這樣的印象,鈾炸彈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
不過當然你也可以從反方面去理解,海森堡故意隱瞞了數字,只有天知地知他一個人知。他一手造成誇大了的假相。
至於反應堆,其實石墨也可以做很好的減速劑,美國人就是用的石墨。可是當時海森堡委派波特去做實驗,他的結果錯了好幾倍,顯示石墨不適合用在反應堆中,於是德國人只好在重水這一棵樹上吊死。這又是一個懸案,海森堡把責任推到波特身上,說他用的石墨不純,因此導致了整個計劃失敗。波特是非常有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後來也得了諾貝爾獎,這個黑鍋如何肯背。他給海森堡寫信,暗示說石墨是純的,而且和理論相符合!如果說實驗錯了,那還不如說理論錯了,理論可是海森堡負責的。在最初的宣告中海森堡被迫撤回了對波特的指責,但在以後的歲月中,他,魏扎克,沃茲等人仍然不斷地把波特拉進來頂罪。目前看來,德國人當年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上都錯了。
對這一公案的爭論逐漸激烈起來,最有影響的幾本著作有:Robert Jungk的《比一千個太陽更明亮》(Brighter Than a Thousand Sunds,1956),此書讚揚了德國科學家那高尚的道義,在戰時不忘人類公德,雖然洞察原子彈的奧秘,卻不開啟這潘多拉盒子。1967年David Irving出版了《德國原子彈計劃》(The German Atomic Bomb),此時德國當年的秘密武器報告已經得見天日,給作品帶來了豐富的資料。Irving雖然不認為德國科學家有吹噓的那樣高尚的品德,但他仍然相信當年德國人是清楚原子彈技術的。然後是MargaretGowing那本關於英國核計劃的歷史,裡面考證說德國人當年在一些基本問題上錯得離譜,這讓海森堡本人非常惱火。他說:“(這本書)大錯特錯,每一句都是錯的,完全是胡說八道。”他隨後出版了著名的自傳《物理和物理之外》(Physics and Beyond),自然再次地強調了德國人的道德和科學水平。凡是當年和此事有點關係的人都紛紛發表評論意見,眾說紛紜,有如聚訟,誰也沒法說服對方。
1989年,楊振寧在上海交大演講的時候還說:“……很好的海森堡傳記至今還沒寫出,而已有的傳記對這件事是語焉不詳的……這是一段非常複雜的歷史,我相信將來有人會寫出重要的有關海森堡的傳記。”
幸運的是,從那時起到今天,事情總算是如其所願,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四愛因斯坦沒有出席1933年第七屆索爾維會議,他被納粹德國逼得離開家鄉,流落異國,憂鬱地思索著歐洲那悲慘的未來。另一方面,這屆索爾維會議的議題也早就不是量子論本身,而換成了另一個激動人心的話題:爆炸般發展的原子物理。不過這個領域裡的成就當然也是在量子論的基礎上取得的,而量子力學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下來,成為物理學的基礎。似乎是塵埃落定,沒什麼人再懷疑它的力量和正確性了。在人們的一片樂觀情緒中,愛因斯坦和薛定諤等寥寥幾人愈加顯得孤獨起來。薛定諤和德布羅意參加了1933年索爾維會議,卻都沒有發言,也許是他們對這一領域不太熟悉的緣故吧。新新人類們在激動地探討物質的產生和湮滅、正電子、重水、中子……那樣多的新發現讓人眼花繚亂,根本忙不過來。而愛因斯坦他們現在還能做什麼呢?難道他們的思想真的已經如此過時,以致跟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