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8日,第一架個人承包營運的“安-24”型客機降落在溫州機場。
據說,溫州永嘉的幾個農民也正想著要承包國家級旅遊區——楠溪江。
溫州人凡事都敢想、敢試。“胡思亂想”、“試一試”往往出奇制勝。
溫州人什麼錢都敢賺,人人都想當老闆。他們百無禁忌的開拓精神尤其可貴。經濟學家鍾朋榮總結了溫州人的6個“家家戶戶”:“家家戶戶開發專案,家家戶戶研究管理,家家戶戶融通資金,家家戶戶開拓市場,家家戶戶承擔風險,結果家家戶戶都有企業家。”
在溫州,我們感受到民間追求財富的渴望和創造激情,連老太太也不例外。有這麼一個故事:
溫州平陽一位老太太看到家鄉人外出收購兔毛能賺錢,她一不識字,二不會說普通話,口袋裡裝兩張紙條就出遠門了。一張寫著:“我是平陽人,請幫我買汽車票。”另一張寫:“我要收購兔毛,每斤多少錢?”就這樣,老太太走遍大半個中國,成了收購萬元戶。
同樣是千軍萬馬在外闖蕩,四川人多是打工族,而溫州人哪怕身上只有幾百元、幾千元也要做老闆。溫州有個民謠:“家家辦工廠,人人擺個攤,誰也不靠誰,自己當老闆。”
溫州盛產數學家,誕生過姜立夫、蘇步青、李銳夫、谷超豪等數學鉅子。或許是基因的關係,普通溫州人大都很有經濟頭腦,常常有出其不意的逆向思維,讓你不得不佩服他們善於變通、敢於突破的勇氣。
1993年,溫州建造大型體育中心,規劃耗資8100萬,財政僅給了3000萬。怎麼辦?溫州人想出了妙計,先把燈光球場以1800萬的價格出讓10年的經營權,一樓鋪面賣出1500萬。還缺1800萬,有人出招,賣座位集資:單位5萬元買一個貴賓席,個人2萬元也可以買一個貴賓席,10年之內,體育中心每次演出或比賽的第一場,貴賓席擁有者都可以憑證免費觀看。後來上海大劇院賣劇場包廂也是從溫州人這兒學的。
眼睛有“針”
據說溫州人往大街上一站,用鼻子聞一聞,就能嗅出哪兒有賺錢的機會。這當然是誇張。不過,他們的眼睛倒是實實在在的有“針”。無論盯著什麼,溫州人都能從中刺探出商機,挑出白花花的銀子來。
溫州人天生對商業敏感。比如聽說上海的一家酒店要轉讓,他也會連忙跑去看看,“說不定能發現什麼機會”。這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
溫州文人圈“四大閒人”之一的李濤在北京、上海逛宜家家居店,感覺一種產品有市場,立即找到家居店負責人談代理。那位負責人開口就問:“你是溫州人吧?”李濤驚訝不已,一問才知,原來自宜家開業起,不斷有溫州人找上門要求代理,只是因為他們不搞代理,李濤的溫州老鄉們才遺憾地作罷。
還有更厲害的。溫州人範鳴強攜妻兒到北京旅遊,徜徉在寬闊的天安門廣場,他感慨萬千,神思遐想。突然,他來了靈感:為什麼不在天安門城樓上開一家“馬列書店”?店內以紅黃“國旗色”為主色調,高處懸掛馬克思、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畫像,所售圖書均為經典著作,在這個萬眾景仰的地方,還怕沒有銷路?得知這個想法的朋友沒有不笑他“太痴狂”的:“你就等著吃紅燈吧。”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週年,也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00週年。範鳴強覺得是時候了,他神色肅穆地叩開了天安門城樓管理處的大門。
結果是在範鳴強意料之中,許多人意料之外。天安門城樓管理處當即拍板同意。為了表示對這塊“紅色陣地”的支援,還破例對這家書店免收租金。
嘴巴吐“火”
溫州人“說盡千言萬語”就是要你買他的東西,說多了、說熟了、說順了,那煽動性的語言就爐火純青,或文火、或猛火,總會把你燒得激動起來。
溫州人知道說出來的話要真實、要兌現,否則就再也沒有說的機會了。全國民營百強企業第七位的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說:“信用就是訂單。”
→虹→橋→書→吧→。
第32節:受歧視的財富(3)
溫州華東鋼管公司天津分公司總經理林宗芳有過這樣的經歷:談了很多次,一個朝鮮客戶答應籤合同,但提出苛刻條件:7天內必須交貨。7天有點懸,但他還是咬著牙答應了,這是天津分公司的第一筆訂單。可客戶不放心,說:“從南朝鮮到北朝鮮,貨至少要走15天,溫州到天津那麼遠,7天怎麼可能到?”林宗芳拿起筆加上一句話:“若7天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