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得無可奈何,只好按王莽等人的意思下詔書:“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縣為安漢公采地,名曰漢光邑。”
居攝踐祚居攝,是因皇帝年幼不能親政,由大臣代居其位。踐祚,是“即位”的意思,多指帝王而言。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祚(一作“阼”)階。祚階上為主位,因稱即位行事為“踐祚”。元后已經同意王莽居攝,群臣就從《尚書》和《周禮》等古籍中尋找周公居攝時的規矩,然後提議王莽居攝的形式。主要內容是:“服天子之服,用天子儀仗,如天子南面朝見群臣,處理政事。出入之際要戒嚴,臣民在其面前要自稱臣妾,一如天子之制。舉行祭祀典禮之時,贊禮者要稱其為‘假皇帝’,臣民應稱其為‘攝皇帝’,其自稱應為‘予’,其公文應稱‘制’。”以上內容與“真皇帝”相比已經沒有多大區別,最後一條是對元后的惟一安慰:“其朝見太皇太后、皇后則仍用臣禮,所居之處,如諸侯制度。”
第二年(6)正月,王莽正式就任“假皇帝”。他為了表示是西漢帝國的真正主宰,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改元,稱居攝元年。第二件事,到南郊祭祀天帝,到東郊迎接春天,在明堂舉行大射禮。西漢彩繪陶載人鳥
這些過去都是皇帝主持的事,如今理應由孺子嬰負責,但他只有兩歲,便均由王莽主持。第三件事,在三月己丑日,尊年僅17歲的平帝皇后,也即王莽的女兒為皇太后;立漢宣帝的玄孫劉嬰為皇太子,號曰“孺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聞,“假皇帝”與真太子不同族不同姓。
王莽做攝皇帝,是外戚專權的必然結果。從此,王政君作為維護劉氏政權的形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無論“假皇帝”還是“攝皇帝”,都是代理皇帝的意思,但實際上王莽此時的權勢早已超過坐在帝位上的孺子嬰了,只是沒有宣佈改朝換代而已。
◎權臣篡漢和西漢滅亡
王莽三月立孺子嬰為太子,立刻引起固守劉氏漢室“正統”觀念的朝臣和宗室子弟的不滿,他們徹底識破王莽假仁假義的面具,有70多位朝臣和地方官吏,或告退,或隱亡,表示忠事劉漢而不為王氏朝官。
兩次發難王莽雖然對劉姓貴族極盡拉攏、防範之能事,但首先發難的還是劉姓宗室。安眾(今河南鎮平縣東南)侯劉崇在四月起兵反抗,但不久就失敗了,劉崇戰死。
居攝二年(7年)九月,東郡(今河南濮陽南)太守翟義再次發難,舉起反王莽的大旗。翟義擁立宗室嚴鄉侯劉信為天子,向全國各地發出通告:“王莽毒死平帝,執行天子特權,妄想斷絕漢代的江山社稷,我們要遵從上天的旨意,誅滅王莽!”各郡國紛紛響應,隊伍迅速向長安集結,面對起義軍的壯大,攝皇帝王莽寢食不安,晝夜抱著年幼的孺子劉嬰哭泣,並祈求神靈保佑,宣佈等孺子長大成人後,就主動辭職回家休養。
王莽一面擔驚害怕,一面派兵鎮壓。在王莽軍的鎮壓之下,起義軍失敗了。
平息叛亂後,王莽更是躊躇滿志,他一改昔日謙恭有禮的儒者風範,而以一個盛氣凌人的軍事強人的姿態出現在大小臣工面前。勝利讓王莽有恃無恐,加快了當真皇帝的步伐,同時也加速了王莽的毀滅。翟義等反叛者相繼毀滅,使王莽產生了錯覺,他認為這一定是“天命”所歸!王莽要去掉頭上的“假”字當真皇帝,要靠符命。所謂“符命”就是編造的“天符之命”或者“聖王受命之符”。於是,各地便紛紛造符瑞來投其所好,急其所需。王莽藉著各地的“符命”,提出要把“攝皇帝”中的“攝”字去掉;把居攝三年改為初始元年(8)。太皇太后不得不同意,王莽的弄假成真走出了第一步。
既然命符是升官的捷徑,初始元年(8年),有“素無行,好為大言”的梓潼(今屬四川)人哀章就加緊製做銅匱(銅匣子),裝了兩條書簡,一個簡冊上寫“天帝行璽金匱圖”;另一簡冊上寫“赤帝行璽某傳予黃帝金策書”,其中的“某”指漢高祖劉邦,這個“黃帝”就是王莽。意思是天帝和漢高祖劉邦傳位給王莽。“圖”“書”中都寫了“王莽應做真天子”,同時將王莽寵信的幾個大臣以及自己的名字也寫在上面,說這些人應當大官輔佐。哀章將此銅匱獻給正急於當真皇帝的王莽。王莽立即拜受,表示聽從天神命令,接受禪位。回去坐在未央宮的前殿,登上真天子寶座,把國號改為“新”,把十二月初一作為始建國元年的正月初一。西漢共歷214年,至此滅亡。
歷次改朝換代,最可悲的是末代皇帝,孺子嬰連個皇帝的名號也沒混上,兩歲時被立為皇太子,飽受“假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