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部分(第3/4 頁)
,或是在草坪,或是在走廊,跽坐悼念。
當然,像長孫無忌、房玄齡之流,早就在李世民的召喚下,直接進到垂拱殿中,商量李淵的身後之事,普通百姓逝世,少不了隆重厚葬,更加不用說皇帝,即使是前任皇帝駕崩,那個場面,用鋪天蓋地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過了許久,滿面肅穆的房玄齡走了出來,攤開手中錦帛,沉聲誦道:“上皇遺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制,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
眾人稱諾,禮拜,隨之,房玄齡繼續公佈,群臣商議的結果,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為高祖,頒佈天下,舉國皆喪,禁婚樂三月……
之後,直到日落,諸如韓瑞之類的小卒子,也就沒有他們什麼事情了,紛紛退去,至於三品以上王公貴族,就要留下來,敲定上皇的葬禮,這可是件複雜細緻的事情,不能有絲毫的馬虎,而且又不能拖延,晚上就要制定方案,明天開始實行。
這些是皇帝與大臣的事情,與韓瑞沒有關係,照常回家,從街頭巷尾的情況來看,上皇殯天的訊息,也傳揚開來,城中不再熱鬧,家家戶戶懸掛白布,路上行人的笑容收斂,連說話的聲音也變得輕小,連同長安城的空氣,也多了幾分壓抑。
這是古代封建習俗,韓瑞談不上有多麼反感,當然,對於李淵的逝世,也不見得會有多麼傷心難過,又沒有受到李淵的恩惠,甚至連話都沒有說過,能有什麼感覺,恐怕朝中大部分的官員都是這樣的心態。
反正千百年之後,就是一杯黃土,韓瑞輕輕嘟喃,策馬輕行歸去。
與此同時,太安宮之中的大臣,也開始犯難起來,葬禮儀式之類的好辦,有現成的規定,直接搬來套用就行,但是陵墓的問題,就沒有辦法了,要知道以前的皇帝,即位之初就營造陵墓,短者十餘歲乃成,長者需五十年才建成。
但是李淵是開國皇帝,登基之後,一心撲在天下之事上,無心顧及自己的陵墓,畢竟在武德七年的時候,才算是天下太平,沒有時間考慮這個問題,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即位,才當上皇帝,就說要給李淵修建陵墓,想不讓人誤會也難,自然決口不提,現在,就輪到大臣們頭痛了。
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任
第三百七十八章 大任
吉、賓、軍、嘉、兇屬唐代五禮,喪葬屬凶禮,居五禮之末,但是按照社會功能來說,凶禮在唐代禮典中並不一定處於最末,凶禮是尊崇先人的一種方式,然而皇帝的凶禮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決定著喪葬禮儀的規格。(…)
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各有講究,貴人有貴人的埋法,窮人也有窮人的葬式,而作為皇帝,更加講究了,怎麼葬,葬在哪裡,不是說決定,就可以決定得了的,一幫官員討論半天,列舉許多方案,但是最終沒有定論,還要皇帝拍案決定。
不過這時,李世民在內殿守靈,聽到寺人的彙報,慢慢走出來了,眼睛泛紅,眉目之間沒有往日的威嚴,如同普通的百姓,充滿悲痛欲絕的神色。
“陛下,節哀,保重龍體。”有人勸說起來,不管是不是拍馬屁,卻得到郡臣的附和。
李世民輕輕揮手,根本聽不進去,坐於高臺之上,示意眾臣列坐,隨之哀思不語,久久沒有作聲,沉湎往事之中。理解皇帝的心情,但是正事也不能耽擱,文武大臣相互打量了眼,最後大多數人的目光,集中在長孫無忌身上。
義不容辭,長孫無忌起身,走了出來,行禮道:“陛下,上皇的葬禮已定,就是陵墓的規格……”
不等長孫無忌說出眾人的意見,李世民開口,聲音嘶啞道:“朕的意思,依漢長陵故事,建造時務從隆厚。”
漢長陵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其高九丈,規模宏大,可以這樣說,除了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漢長陵的規格形制,稱得上歷代皇帝墓葬的參考標準。
得到答案,長孫無忌行禮退下,既然皇帝自有主見,那就沒有必要彙報眾人的方案了,群臣對視,心思各異,一般來說,分成贊成,中立反對,三派,贊成的,無非是覺得,反正有前例可循,皇帝想要盡孝道,答應也無妨,中立的不用說,類似牆頭草的角色,誰佔上風就跟誰,可以忽略不計。
反對派,就以虞世南為首,以目光示意,輕輕點頭,虞世南當仁不讓,走了出來,反對說道:“陛下,不可。”
“原因?”李世民抬頭,眼神黯然,沒有了以往的銳利神采。
“古時,聖人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