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1/4 頁)
災禍是相對百姓而言,只要安撫百姓,所謂的災禍自然消失,那個時候,可以理解成為,上天見到皇帝施了仁政,所以消除了警示,反正不管怎麼說,都有道理,朝廷官員深以為然,紛紛出口附和。
李世民聽後,斂容反省,的確有些主次不分了,連忙提起精神,與朝臣商議之後,立即派遣使者到各地賑濟災民,平反冤獄等等,減輕百姓的疾苦。
其實,唐朝疆域廣闊,總不能每個地方,都是風調雨順的情況,偶爾有些災禍,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只不過機率問題,集中出現,自然引得李世民憂慮,仔細安排處理之後,也暫時放下心情,平靜問道:“諸卿,還有何事要奏?”
不少人摸了下衣袖,卻紛紛沉默不語,反正只是些小事,擬議之後,呈給皇帝批覆即可,沒有必要當場奏對。
“如此,散朝。”李世民說道,有幾分急切,斂袖而去。
目送李世民背影消失殿中,一幫大臣慢慢騰騰起來,三三兩兩,悠悠走到宮殿幔簾之後,穿踏鞋履,竊竊私語。
“皇后鳳體,還沒康復……”
“聽說,夜裡受涼,又加劇了。”
“御醫無能,該罰……”
“可惜,藥王孫先生行蹤不定,不然請他前來,或許已經藥到病除。”
“………”
一邊輕聲議論,一邊悄無聲息的出了宮殿,眾人返回官署,幾個高官大臣,很有默契,來到門下省政事堂之中,取來奏摺,商議擬對,不久之後,奏摺處理完畢,留下有爭議的,交給皇帝裁決,幾個大臣也隨之散去。
作為帝國的宰相,尚書省左僕射,實際上,就是負責朝廷政令的實施,相對其他的大臣來說,房玄齡自然更加的忙碌,離開政事堂之後,立即疾步返回尚書省衙房,才坐下來,拿起筆,就有書吏,匆匆忙忙闖了進來,喘息道:“房相,太子求見。”
房玄齡錯愕,反應過來,連忙起身,快步出迎。
李世民臨朝視事,自然而然,李承乾卸下監國的重擔,按理來說,現在應該是在東宮之中學習,或者是在後宮,探望長孫皇后,突然前來拜訪,房玄齡心裡迷惑不解,卻沒有怠慢,畢恭畢敬的引領李承乾出門,對席而坐。
夜裡彷彿沒有睡好,李承乾的眼睛泛紅,沉默不語,房玄齡不得不先開口,恭謹說道:“太子此來,有何見教?”
李承乾稍作遲疑,嘆息了聲,低聲道:“有件事情,我不敢向父皇上奏……”
房玄齡臉色微變,不得不說,玄武門之變,參與謀劃的,不只是長孫無忌而已,房玄齡的功勞也不小,自然不是純粹的儒生,越是聰明人,越是容易胡思亂想,心念百轉,房玄齡收斂心神,輕聲道:“太子與陛下乃是父子,有什麼不好上奏的。”
“是關於母后的。”李承乾說道。
呼,原來是這樣,還以為……想岔了,太子還是很純樸的,房玄齡心裡頓時鬆了口氣,隨之又提起來,關於皇后的,是什麼事情?
“昨夜,風寒侵襲,母后病情加重,御醫束手無策,或言非針石可醫……”李承乾憂傷說道:“我覺得,可以試下,赦免囚徒,度人入佛道,祈求神助,希冀能夠蒙受福祉。”
上次李世民病重,就有人提議用這個辦法祈福消災,現在還來,可見那些御醫的水平,的確不怎麼樣,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上下五千年來,神醫、名醫屈指可數,然而那個赫赫有名的藥王孫思邈,可是道士出身,現在也不知在什麼地方隱居修行,長孫皇后的病情危急,無奈之下,不管什麼辦法,即使清楚希望不大,也要作個嘗試。
此一時,彼一時,上次擔心李世民病情洩露,發生不可預測的情況,所以才不敢同意,現在不同,得病的是皇后,房玄齡沉吟了下,點頭說道:“太子仁孝,這個辦法卻是可行。”
李承乾沒有多少喜悅之色,嘆氣說道:“可是母后卻不同意,她覺得,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變易,如果行善可以延壽,母后自問,素來沒有做過什麼惡事;如果無效,自然不必妄求福報。”
“況且,佛、道的齋蘸法事,父皇向來不怎麼喜歡;赦免囚徒,茲事體大,母后不希望為了她,而變亂了朝廷法度,所以拒絕了。”李承乾皺眉,無奈說道:“我勸了幾次,母后都沒有改變心意,父皇又回宮了,我退了出來,特來向房相求教,這事,是否合適。”
對於佛道,李世民又是利用,又是警惕,這是英明統治者的基本態度,看到佛道不利的因素,也清楚佛道有利於穩定統治,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