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1/4 頁)
感嘆。
“這小子,末了,才給我來這手。”長孫無忌笑罵道:“算了,某大肚大量,不與他一般見識,來人啊。”
“國公有何吩咐?”僕役連忙上前道。
“絲紗籠罩,仔細呵護,不許有絲毫損汙。”長孫無忌說道,又在廳中流連許久,直到二更時候,才勉強回房休息,五更時候,就起來洗漱,匆匆上朝了。
儘管只是擔任司空,沒有實權,幹領俸祿就好,上不上朝都沒有關係,但是長孫無忌卻有些特別,朝中上下,誰人不知,天子最信任的,就是自己這位舅兄了,有事沒事,總喜歡召見陪同,時不時拿朝中政事,詢問他的意見。
好比今日,朝會之上,那幫弘文館學士,也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居然聯名上奏,請求皇帝召集天下的博學儒士,修撰什麼經集正義,率先是國子司業孔穎達站了出來,引經據典,有理有節,起承轉合,俱有章法,直說了有一個多時辰。
反覆強調,自漢末以來,各姓師法、家法,各不相同,義理混雜,自開科取士之後,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給無所取正,因為沒有標準的經義,眾考官幾乎無法評卷,每當錄取進士,總有人予以抨擊,有鑑於此,修撰一部經集正義,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孔穎達修養本深,學問功夫紮實,這一番講話下來,讓不少文官深以為然,紛紛點頭附和不已,自然也讓那些武將們,昏昏沉沉,幾欲睡去。
不過,朝堂就是這樣,再完美無缺的建議,總有人持反對意見,況且修撰經義之後,所引發的後果,不得不讓人深思考量,所以,當孔穎達退下,李世民捋須沉吟,考慮是否同意之時,立即有人跳了出來,大聲反對。
理由也十分充分,各家學派傳承日久,已經根深蒂固,輕易不可妄言輕動,還須要深思熟慮,考慮再三,加以解決,不然,肯定突然會鬧出亂子的,朝臣知道,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學術之爭,往往是不可協調的。
佛教就是例子,朝中有些儒生官員,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對佛家恨之入骨,隔三差五就上書鼓動李世民滅佛,現在的情況與這差不多,雖然同是儒家子弟,但是流派不一,現在有人準備“統一”自己,好比有人打到家門口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得商量。
說穩重也好,說保守也罷,持這個想法的官員也不在少數,知道修撰經義是功在千秋,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我們也不是不同意,只是覺得凡事不可急切,商量出妥善解決的辦法,再予以實施也不遲啊。
按照孔穎達等人的想法,這種事情,自然是速戰速決,待其他學派反應過來,必然是爭相反對,更加難以成功,當下立即予以反駁,對方再辯駁,你來我往,吵得不亦樂乎,渾然忘我,居然把皇帝冷落了。
眼中居然沒有朕的存在,李世民不樂間了,臉色微沉,就要斥喝,不料也不知哪位大臣反應機靈,重重咳嗽了聲,百官似有默契,瞬息躬身請罪,請陛下責罰云云。
李世民鬱悶,也無可奈何,一個二個也就罷了,所謂法不責眾,難道把他們全部貶了,那麼還有誰幫自己處理政事呀,目光微掠,發現長孫無忌笑容可掬的模樣,李世民的心中一陣不爽,見到朕心煩,你居然這麼開心,太不給面子了。
當下,李世民問道:“長孫司空,此事你有何看法?”
“看法?”長孫無忌好像愣了,搖頭說道:“臣沒有看法,一切全憑陛下聖決。”
居然敢推回來,李世民虎目含煞,沉聲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朕欲廣納百諫,你拒而不答,是否認為朕是無道昏君。”
唉,妹夫又發脾氣了,長孫無忌暗歎,連忙低頭順目,連道不敢。
“只是不敢,如此說來,你心裡就是這般認為的。”李世民說道,有點胡攪蠻纏,當然,人家是皇帝,所以只能叫做能言善辯,一些大臣,經常給他這樣整得有苦難言。
“臣絕無此意。”長孫無忌誓言旦旦,肥潤的臉龐,居然冒出一層細汗,殿中百官心裡暗笑,卻無人出來幫他說話,一是沒有必要,二是樂得旁觀好戲。
“那你對於此事,有何看法?”李世民再問,眼睛掠過一抹笑意。
長孫無忌眼睛微動,突然指著那幫朝臣,大聲說道:“陛下,眾臣互相傾軋,視君如無物,依臣之見,應該嚴罰,再責令他們反省。”
。。。。。。。。。。。。。
謝謝大家昨天的支援,如果今天也是這樣就好了,呵呵,又貪心不足了,不過還是繼續呼喚,月票再多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