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晝夜不息地勞作,用人工五十萬,費時兩個月,終於把土頭築得與城牆比肩。但高麗兵也不示弱,也在加高城牆,弄得交戰雙方比賽似的,你比我高,我還得比你高,山頭和城牆突兀而起,高聳入雲,顫顫巍巍,十分嚇人。
江夏王在督工時,跑前跑後,不小心崴傷了腳,腳面子腫得跟發麵饃似的,太宗命他去御營治療,江夏王只得命果毅傅伏愛替他帶兵屯山頂,以防備敵人。
太宗熟讀過《明堂針灸書》。也會扎針一、二,他挽起袖子,捻一根金針,親自為江夏王針灸,江夏王推辭不掉,感動得熱淚盈眶,聽憑太宗給他針灸。
果毅傅伏愛多日不下山頭,心裡焦躁,他見江夏王走了,也悄悄溜下山頭,想回後營一趟,找點酒喝。傅伏愛剛到山腳平地上,就聽上面“轟隆”一聲,山頭因過於陡峭而崩潰,無數方土石順坡而下,滾滾壓向城牆,一下子把城牆壓出一個大缺口。敵人城牆破,這可是個發兵進攻的絕妙好機會,把守土山的近千名唐兵若衝進缺口,鞏固陣地,後續部隊聞訊跟進,何愁安市不拔。但兵無將不行,果毅傅伏愛擅離職守,土山猛然一塌,守備的兵士們不知所措,正在愣神間,數百名高麗兵手持武器,從缺口中衝出,一陣猛打猛衝,竟然將唐兵趕下山頭。高麗兵隨即鞏固陣地,築塹而守,將唐兵辛辛苦苦築成的土山據為己有。太宗聞得土山崩響,等和諸將趕過來時,土山已落入敵手,太宗大怒,將傅伏愛立斬陣前,命諸將從速奪回土山。
土山陡峭,高麗兵以此為塹,增加了許多有效的防禦措施,唐軍不惜血本,蜂擁而攻,但終難奏效,三天三夜竟然連山半腰也未登上。江夏王用人不當,難逃其咎,只得赤著雙足,一瘸一拐來到御營伏首請罪,太宗說道:
“汝罪當死。朕以為漢武殺王恢,不如秦穆公用孟明。且爾有破蓋牟、遼東之功,故特赦汝。”
此時已是初冬天氣,江夏王赤裸的雙足已被凍得紅腫,太宗長嘆一聲,命打來熱水,與江夏王燙腳,而後摒退隨從,對江夏王說:“悔早先沒有先打烏骨城,如今安市急切難啃,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不便久留,如之奈何?”到底是一家人,說話不用饒彎彎,江夏王開口奏道:
“不如暫且收起雄心,班師回朝,待來年春天再行征討。”此心一起,太宗連夜召集長孫無忌、李祐等人開會,形成一致意見,決定先將遼東、蓋牟兩地戶口遷回內地。在安市城下耀兵後班師。
數百名戰將擁著太宗來到城下,遠近十餘萬唐軍甲光炫日,刀槍如林,安市人知唐軍班師,卻不敢託大,城牆上屏跡匿聲,不見人影,惟有城主登城拜辭,拱手向太宗遙加致意。太宗也在馬上揚鞭說道:
“汝能固守此城,直至兩月有餘,可謂忠貞國事。朕特賜汝良縑百匹,汝可領受。”
太宗命侍臣檢出百匹素縑,放置城下,而後傳令全軍起程。太宗率禁衛軍先行,諸軍陸續隨還,而後是李祐、李道宗率步騎兵四萬殿後,徐徐退去。
班師路上,沼澤泥濘,車馬不能通行,太宗命長孫無忌率兵萬人,頭前開道。剪草墊路,深水處以車為梁,搭起便橋,然後逐隊透過。至薄溝時,泥淤尤甚,太宗催馬向前,親自置草助工,督軍填淖,備嘗艱辛。
大軍行至渤海邊上,天驟降暴雪,風迷人眼,全軍帶水拖泥,衣裳敝薄浸溼,許多兵士,因疾病在途中悽悽斃命。太宗敕令於路旁點燃火堆,為後軍照路取暖。
全軍好歹撤回關內,太宗總結伐高麗一役,計拔玄菟、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黃城、銀城、橫山等十個城市,徒遼、蓋、巖三城共七萬人入中國,在新城、建安、駐蹕山三大戰中,殲滅高麗兵四萬餘人,至於唐兵真實傷亡人數,和太宗受箭傷一樣,仍然是一個謎。
車駕到柳州,太宗詔令將遼東陣亡將士骸骨並集於城南安葬。令有司設太牢,太宗自作祭文祭奠,望著柳州地上聳起的無數墳頭,太宗仰天大哭,從臣皆跟著流淚。此次徵高麗不利,太宗深自懊悔,下祭臺時,對長孫無忌等近臣嘆道:“魏徵若在,必不令朕有此行。”
車駕繼續前行,時太子遣使馳驛,言太子在關內恭迎御駕。太宗思兒心切,先自點起三千飛騎,飛馬入關。至半道上,正碰上太子來迎。父子相見,李治行過大禮,抬頭見父皇又黑又瘦,兩鬢已染上絲絲白髮,衣服破敝,人也比半年前老了許多,忍不住抱住父皇大哭道:
“父皇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兒子,不顧風霜勞苦,御駕親征,兒心何忍?”
太宗拉起孝順的兒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