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義軍歡呼聲四起。此時的隋軍非死即降。
這場惡戰持續了整整半天,直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幾里之內都是死屍。李淵率親兵巡視戰場,愴然有感,對身邊渾身是血的李世民說:
“老生不識時務,使生靈橫遭塗炭,亂兵之下,善惡不分,火燒崑山,誰論玉石。無妨死人之內,大有赤心於我李氏者,取來不得。及此戰亡,恐以後沒人再記起也。九泉之下,餘恨綿綿。吾靜而思之,良深痛惜。以後取得天下,當以文德治之,不用兵戈!”
李世民耐心聽完了父親的感言,拱手請求道:
“將士此刻鬥志正旺,天快黑了,機不可失,請下令攻城!”李淵點點頭,毅然命令道:“即刻攻城!”
由於沒料到今天的戰鬥如此大獲全勝,為攻城準備的雲梯尚留在十里外的大營裡。回去取也來不及了,李世民命令部隊搭人梯而上。殺紅了眼的將士們,惡勁憋得正足,爭先恐後,飛速竄到城下,搭起人梯,赤臂而上。
守城的兵士見主將已死,主要兵力全部戰死,在城外,義軍英勇,勢不可擋。於是兵無鬥志,把手頭的滾木擂石往城下一掀,而後一鬨而散。義軍遂以極少的傷亡,順利攻佔了霍邑。大破宋老生,攻克了霍邑城,兵進長安,首戰告捷,李淵異常高興,召開了隆重的慶功大會,對有功將士予以嘉獎。在擬定授勳的名單上,有人提出,按古來例法,地位低微的奴僕、部曲,雖然立了戰功,但只能獎些金銀,不應授以勳位。李世民對此陳規陋習,堅決表示反對,他說:
“義士應募,冒矢石,攻堅城,何分奴主。今論功行賞,豈可有等差!”
李淵認為李世民說得有理,下令道:
“山藏海納,黥而為王。諸部曲及徒隸征戰有功勳者,並從本色勳授,不得以貴賤論功。”
義軍按功頒發賞賜,使得昨日的刑徒、僕隸,胸脯上也戴上了大紅花,搖身一變,也成了有官階的上等人。於是人人高興、個個歡喜,手拿勳授,奔走相告。
對霍邑城的官民,李淵也不虧待,開倉放糧,賑濟貧窮,安撫人心,把原屬宋老生部計程車兵,編入義軍,不加懷疑。原官員有願繼續留任者,重新授官。
李淵這一折騰,新增品級官員五千多人,光五品以上就有上千人。有人上諫書,認為授官太濫,不利於義軍的作戰和發展。李淵卻說:“天下之利,人不能獨吞。將士皆歸於我,我豈能不尊敬。隋政的敗壞,亦與此有關。雁門解圍之功,東都授救之勳。隋煬帝有難時,便許授人以大夫。禍去之後,則撇之腦後,惟加之以小尉。所以,士無鬥志,將有叛心,板蕩分崩,以致有今日之難。覆車的明鑑,不敢效仿。況且加官撫慰,正是鼓勵將士效命於疆場。吾好生任賞,其優甚多,當以不日而定天下。”
李氏義軍英勇善戰,論功行賞,賑濟貧窮,美名遠播。流竄於三輔山中的大大小小的武裝紛紛趕來投靠,多時一天數以千計。義軍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
滅了宋老生,接下來就是屈突通。李淵父子安頓好霍邑,率兵向河東挺進。八月十二日,兵至鼓山。絳郡通守陳叔達領兵堅守。陳叔達字子聰,乃陳宣帝的第十六子,南陳時封為義陽王。此人頗有才學,即興賦詩,援筆而就。歷任侍中,丹陽尹,尚書等高官。入隋朝後,地位大跌,僅在偏僻的絳郡任個小小的通守。李淵以陳叔達非隋朝同類,且愛其才學,決定先禮後兵。李建成自認為讀過多年書,腹有才學,口有辯才,自告奮勇,匹馬到城下去說降陳叔達。
不料剛一開口,李建成就被陳叔達大罵一通,匹夫賊子的羞辱一番,又令軍士放箭。李建成只好抱頭竄回,氣得咬牙,促勸父親趕快攻城。
絳郡是個小城,城牆低矮,守卒弱少。攻其有何難哉。李淵旋即下令攻城。
令旗一揮,戰鼓一擂,義軍跟玩兒似的,飛步趕上城頭,隋軍一觸即潰。李建成一馬當先,衝到通守府,把在大堂下正襟危坐的陳叔達抓了起來,五花大綁,解到李淵軍中大帳,請求下令立即將陳叔達斬首,以解先前詬罵之恨。面對死亡,陳叔達神色恬然,立而不跪。李建成剛想上去踹他兩腳,讓李世民止住了。李世民來到父親身邊,附耳說道:“叔達為官清明,為人正直又有才學。目下我軍正是用人之際,請父帥以禮感化之。”
李淵點點頭,喝退刀斧手,走過去,親手為陳叔達解去綁繩,並命人看座,以禮相待。陳叔達本是義人,感李淵真誠,表示願意歸順。李淵馬上安排他和溫大雅一塊同掌軍中機要。
安撫好絳郡,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